伟德bv国际体育
  •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呈现与调适——基于自我关怀的视角
    发布时间: 2020年04月30日

    摘要: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了巨大影响。面对重大疫情,大学生既要关注身体健康,也要重视情绪和心理健康。本研究基于自我关怀的视角,对全国部分省市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呈现出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自我关怀与正性情绪呈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绪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自我关怀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手段。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大学生情绪调适的行动策略。


    关键词:重大疫情;自我关怀;情绪;大学生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自2019年12月武汉市发现第一批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者以来,短时间内,该病毒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其他省份中快速传播,防疫形势非常严峻。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迟开学。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正常开学和课堂教学造成的影响,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疫情危机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必然会对情绪产生影响。一方面,大学生在浏览传统新闻媒体和新浪微博等自媒体时,会面对各种各样疫情相关信息的爆炸式流通,对心理产生冲击。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适应全面的线上教学状态,完成学校安排的各种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情境下,大学生将较长时期处在有压力的情绪中,孤独、焦虑、沮丧、恐惧等负性情绪状态就会出现,如果不及时关注并进行调适,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与障碍。因此,无论是大学生本人还是高校,在关注疫情和学业的同时,也应当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情绪健康,为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自我关怀作为健康自我观的新概念,近年来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自我关怀,又称自悯、自我同情,指的是以友善和理解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失败和不足,并且意识到自己的遭遇是人类共同经历的一部分[1]。有研究已经显示,自我关怀能够在消极生活事件中保护个体,减少个体对自我的攻击,避免对消极生活事件的过度思考,从而会对个体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2]。因此,本研究拟考察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自我关怀和情绪现状,探究当前情境下二者间的关系,以期为重大疫情下大学生的情绪调适提供行动策略。


    二、重大疫情下大学生情绪状态的特征


    为准确把握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的情绪状态,课题组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对全国部分城市的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研。问卷调查在问卷软件上进行发放,由调查对象在网页上独立完成,共回收有效问卷1102份。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情绪和自我关怀现状,共涉及正性情绪、负性情绪、自我友善、自我批评、普遍人性感、自我隔离、正念和过度沉迷等八个方面。受疫情影响,访谈采取了线上访谈的形式,通过QQ、微信等软件共计访谈大学生50人,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当前的生活状态、情绪感知和情绪调节措施。


    在问卷调查对象中,男生425人,占38.6%,女生677人,占61.4%。从调查统计结果看,大学生总体情绪处于中等水平,体现出较大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的正性情绪得分低于男大学生,而负性情绪得分高于男大学生,说明在本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中,女大学生的总体情绪状态比男大学生差。就所处受教育阶段来看,本科生约占84%,研究生约占16%,研究生的总体情绪状态优于本科生。结合访谈结果发现,疫情导致大学生负性情绪增加,且波动较大,并主要呈现出以下四方面的特征状态。


    1.因担心身体健康导致害怕、恐惧


    此次疫情传播范围广泛、发生突然,随着各省份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官方发布的确诊人数激增,城市的街道变得空空荡荡,街上行人稀少且都佩戴口罩,手机和电视里时刻更新疫情动态,不仅是新年里的喜气被冲淡,全国群众也“人心惶惶”。为了防止疫情扩散,许多城市都公布了确诊患者居住的小区、确诊前的行程和活动范围等信息,方便群众自我排查。大学生在返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乘坐了火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受到极个别特殊的“无症状超级传染者”新闻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因担心自己或家人的身体健康而感到害怕、恐惧。比如:大学生小A说自己每天看到政府公布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居住的小区和活动范围都异常紧张,不断回想自己是否曾在这些区域内活动过,生怕自己被感染。有一天睡觉前突然无法抑制地想哭,心态崩溃到一发而不可收拾,但又怕父母担心,所以只敢躲在房间里偷偷哭泣,她感觉自己已经不能处理这些负性情绪了。


    疫情下,有些大学生产生了疑病心理。体温稍微升高、偶尔咳嗽几声、身体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被感染了。因疑病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又会使个体心神不宁、坐立难安,形成“疑病—焦虑—心神不宁—焦虑再度增加”的恶性循环。本研究的访谈对象大学生小B邻居家有从武汉回乡的学生,因为出现了疑似症状被带走隔离,导致他家所在的村子被封了。当小B需要外出采购生活必需品时,他会把自己全副武装,回家后对衣物进行反复消毒,避免携带病毒传染家人。即使不出门的时候,他每天也会测体温,多次消毒,身体稍微有点不舒服,心里就很害怕,不断拿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网络上新冠肺炎的病症对照,生怕自己被感染。过度的紧张、害怕甚至让他出现了失眠的情况。


    2.因关注各类消息导致悲伤、愤怒


    突发的紧急事件会极大地激发民众的信息交流和传播行为,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疫情相关信息的传播与获得变得非常容易。但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很难从眼花缭乱的信息中辨别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恶意散播的谣言。疫情防控需要公众减少外出,大学生响应政府号召长时间待在家里,他们只能通过电视新闻、网络媒体和各类社交软件获取信息。大学生应当关心时事,但24小时不间断的疫情报道、封闭的居家隔离环境等都会使个体对疫情过度关注,加上某些只为夺人眼球而夸大报道的负面新闻和谣言夹杂其中,如果过度沉浸于社会性的负面信息中,反而会产生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性情绪。大学生小C在访谈中表示,她每天起床看到新冠肺炎确诊和死亡病例的数字不断增长,又从电视、互联网了解到许多遇难者的生前故事,都不禁感到悲伤:为什么这些人经历这样的磨难,失去亲人甚至自己的生命。当她看到有人故意隐瞒症状和行程,导致许多无辜的人被隔离或被传染的新闻时,往往会愤怒地在社交媒体上用恶毒的语言咒骂这些人。


    疫情暴发后,面对铺天盖地的关于新冠肺炎的消息,一些大学生产生了这样的感觉:他们一边对各类疫情的报道感到无力和麻木,觉得在疫情下各种各样不幸的事件太多了,而自己却只是一个大学生,只能哀叹他人的不幸,却不能给予实质性的帮助,不如不看疫情的相关新闻;一边又会对自己的冷漠产生自责情绪,认为自己不该对受难中的同胞如此冷酷无情。这种冷漠情绪是太多次感同身受的同情之后的心理疲劳,且相比较男大学生,女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这样的负性情绪。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男女的生理结构和激素水平本来就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女性的生理承受能力低于男性;另一方面,相比较男性,女性的情感更加丰富热烈,情绪敏感多变,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心理承受能力弱于男性。与疫情相关的各种新闻和消息通过自媒体和社交网络爆炸式流通,特别是社交网络中传播的消息往往带有较强的个人色彩和情绪化言论,会对接收消息的一方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而女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原因,更易受到这类信息的影响,与信息中的主人公共情。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影响女大学生的情绪状态,造成负性情绪的堆积,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因居家在线学习导致倦怠、焦躁


    受疫情影响,春季学期延迟开学,国内各高校纷纷采取了网络授课的方式让大学生“停课不停学”,能够在家中继续课程学习。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安排一周的课表,由老师根据课程需要选择合适的线上平台进行授课和作业布置。许多大学生都是首次体验网络授课,加上受假期中作息不规律、未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对网络授课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进而对他们的情绪状态产生影响。小D是一名大二学生,他已经上了一周的网课,他坦言自己快被网课“逼疯了”,甚至产生了退学的想法。每个任课老师的要求不同,需要使用QQ、微信、学习通等诸多软件,由于软件容载量有限,上课时经常遇到卡顿、闪退等现象,影响上课状态。老师担心学生在家学习的效果,章节测试、课后作业布置也比在学校多,他觉得自己每天不是在上网课,就是在抓紧时间做作业,感到十分疲惫。大学生小E对网课则有另外的烦恼,她自控能力较差,在家里上网课的时候经常会忍不住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在电脑上开着在线课程,同时用手机与他人聊天或是用平板电脑看电视剧。她表示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管不住自己,随着学校网课进度的推进,情况未能好转,反而感到越来越焦躁不安。


    同样是面对线上教学,研究生的情绪状况比本科生表现平稳。我国的本科教育一直以课堂授课为主,研究生教育则是自主研究为主、课堂教学为辅,加上研究生年龄普遍高于本科学生,且大多数已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实习经历,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更好地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快速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因此,面对延迟开学、在家上课这一特殊情况,研究生能更加快速调整心态,直面问题,通过与导师网上交流等方式在家中继续课题研究,做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


    4.因就业、升学压力导致焦虑、失落


    大四、研三的学生虽然不需要面对网课的压力,但也因面对就业、升学的压力而倍感焦虑。为了保障高校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部要求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大学生不返校、高校不开学。许多地方政府和高校也出台了相应的保障措施,2月19日上海市教委等六部门发布通知,要求上海市的学校和相关实习单位暂停正在开展的实习实践,并且在疫情结束前,学校不得安排任何新的实习实践。这意味着许多大学应届毕业生不能通过实习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如按照往年情况,此时应是春季招聘开始,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好时机。但疫情严峻,许多企业都未能及时复工,或是复工后还未恢复正常的生产和运营,企业招聘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受此影响,寻找实习或正在求职中的大学生普遍呈现出不安、焦虑、失落等负性情绪。应届毕业生小F看到身边的同学和网友们都认为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就业形势十分艰难,潜意识里也觉得工作越来越难找。她一想到自己的成绩只有中等水平,投递出去的简历大多也石沉大海,没有回音,感到十分失落,害怕自己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境地。


    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也面临重重困难:申请院校迟迟未予回复、托福雅思考试取消等等。大四学生小G尚未取得满意的雅思成绩,2月国内所有的雅思考试取消,他又转报了3月的雅思考试,又突然得知3月的考试也取消了,不知道何时才能参加考试的他失去了复习的动力,内心十分烦躁。同样,高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也可能受疫情的影响而推迟,考研的学生内心也充满矛盾,他们一方面希望复试延迟,能多点时间复习备考,另一方面又感到在家复习效率低下,希望疫情能够马上结束,尽快返校复习。这些大学生们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中,虽身在家中,却感到前途茫茫,倍感焦虑。

    三、重大疫情下大学生自我关怀的现状及自我关怀与情绪的关系


    1.重大疫情下大学生自我关怀现状


    按照多数学者的观点,自我关怀主要包括: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和正念。自我友善指在面对失败与挫折时,以关心和理解的方式对待自己;普遍人性感指个体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性,意识到个人经历是人类共同经历中的一部分;正念则是指以清晰和平衡的视角认识当下,对自己遭遇的痛苦既不视而不见也不夸大其词。自我关怀的三个成分在概念上存在较大差异,但相互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自我友善能够让个体无条件地接纳自我,可以看作是自我关怀的情感成分;普遍人性感能通过个体与社会的比较拓展个体视野,可以看作是自我关怀的认知成分;而正念则能够将自我友善和普遍人性感调节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是自我关怀的调节控制成分。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总体自我关怀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女大学生的自我关怀得分低于男大学生,且在自我关怀的三个主要成分的平均得分中均呈现出这一特点。该差异显示,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面对痛苦和失败时容易感到孤立,难以走出困境。此次疫情导致全国大部分高校的春季学期延迟开学,许多高校采用网络授课等在线教学的形式督促学生在家学习,在线学习对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学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不少大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由在家放假转变为在家上课的状态。女大学生往往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会给自己定下较高的学业目标,造成无形的负担和压力。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女大学生更易反复思考并沉溺其中难以自拔。此外,社会传统观念上更多地要求男性要坚强和独立,也使得男大学生能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缺点和失败,将其视为全人类都需要共同面对的事情。


    此外,调查还显示,研究生总体自我关怀程度高于本科学生。学术研究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常常充满了困难与挑战,研究生在过往的学习、研究生活中,更注重对自主钻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多采用导师负责制,当研究生遇到学术问题时,除了自己寻找解决方法外,也会寻求导师或学兄学姐们的帮助,因此,研究生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从失败和挫折中快速成长,利用身边的资源解决困难、适应环境。如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小G表示,在刚开始网络授课时,自己的学习效率不高,每天只能被动地完成课程学习。但是她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主动与导师沟通,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在完成课表上的课程学习后,进行文献阅读和整理,并在空闲时间进行适当的娱乐和运动,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而本科学生通过激烈的高考竞争进入大学校园后,一直处于较为平稳的学习状态中,此时受到疫情影响,突然需要采取网络授课、居家学习等方式继续学业,对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遭遇的挫折情境,无法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容易沉浸在失败和困难中不能自拔,他们的自我关怀能力表现低于研究生。


    2.重大疫情下大学生自我关怀和情绪的关系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逐步成熟和稳定。在这一时期中,大学生容易受到情绪的困扰,他们的情绪更易受到情境的影响,富于变化,常有过激表现的现象。本研究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的自我关怀与正性情绪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绪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自我关怀能帮助个体增加正性情绪,减轻负性情绪,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高自我关怀水平的个体,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的缺点、不足和遭遇的失败,他们选择关怀和怜悯自己,而不是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因此,自我关怀能够在帮助个体缓冲消极生活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同时,协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感,保护个体的情绪健康[3]。在疫情中,高自我关怀水平的大学生能够意识到,面对未知的事物,产生担心、焦虑等情绪是一种正常心理,他们没有被焦虑的情绪困扰,反而积极投身于力所能及的事情,主动报名成为社区疫情信息统计志愿者、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的子女提供课业辅导和帮助等,他们通过为社会做贡献消除负性情绪的阴霾。此外,当遭遇消极生活事件时,高自我关怀个体会呈现出更加积极的心理求助态度,主动寻找走出情绪阴影的方法[4]。因此,可以将自我关怀看作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手段,个体能够通过自我关怀,以友善、理解的态度接纳自身感受到的痛苦、郁闷、烦躁等负性情绪,从而达到摆脱困难和负性情绪困扰的效果。


    四、重大疫情下大学生情绪调适的行动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巨大影响,打破了大学生原本放假在家休息、开学返校学习的模式。大学生既要调整状态,主动配合所在社区、地方政府采取的严格居家防控措施,又要努力适应在家中通过直播、慕课等方式进行课程学习,面对新课程、新知识带来的课业压力,一些同学还要面临出国、就业、考研等短期内无法顺利推进等事件,他们会感到紧张、心中充满焦虑。面对疫情中产生的负性情绪,大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化解心理矛盾与障碍。


    1.认知自我关怀,提升信念系统


    自我关怀并不意味着自私或是以自我为中心,也不是指个体要把个人需要放在第一位。相反,自我关怀意味着承认痛苦、失败和不足是全体人类经历的一部分,所有人(包括自己)都值得同情与关怀。大学生应当将自我关怀作为一种情绪调节策略,不回避挫折情境带来的负性情绪,而以善意、理解和普遍人性的心态来对待负性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尝试运用正面词语解释身边的事情,提升自己的信念系统。疫情期间,网络上常常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消极表达——“我也没有办法”“我解决不了这些”,这样的表达方式是静态的,除了令人沮丧,还会使说话者陷入困境无法行动。大脑会跟随着思想去操纵身心,试着运用语言去改变思想从而使自己有更积极和健康的情绪出现,比如用“我要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有一个新的挑战”去替代那些让你陷入困境的说话方式,尽量在说话的时候使用正面词语,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容易出现积极和正性的情绪,更开朗,做事更有效率。


    2.适度接受信息,关注情绪变化


    许多大学生虽不在武汉等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但心系疫区,内心也十分焦虑。每天刷着手机上的各类新闻、看着社交软件中传递的各种信息坐立难安,刷手机、看数据、骂坏人成为生活日常,其他什么事都不想做。长期下来,负性事件和非理性的信念会导致严重的负性情绪,即使是正性的事件,读得太多也会导致压力增大。对大学生而言,要适当地放下手机,不要把时间全部用在频繁地刷新各种手机应用中,只关注主要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退出一些负能量的朋友圈,传递积极能量。同时,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做好学校线上课程的学习,充实知识储备,为返回正常的校园生活做好准备。


    人生中出现的每一次重大事件都会为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大学生应关心自己的情绪变化,出现问题,及时处理。比如:试着每天写下三件发生的让你感到愉快的事情,哪怕这件事情很小,把它找出来并写在便利贴上,贴在显眼的地方让自己随时可以看到;用对待好朋友的方式对待自己,想象好友站在自己面前,如果他遇到问题自责难过时,你会怎么安慰他,然后把这些话说给自己听,宽容地对待自己。这些自我关怀的小举措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缓解负面情绪。


    3.融入亲密关系,寻求专业支持


    重大疫情下一些大学生会出现心理应激,形成负性情绪是正常的,不必刻意压抑和否定这种情绪,适度的负面情绪有助于我们提高警惕应对疫情,如果大学生一味地强迫自己不准焦虑、不要恐慌,结果却会适得其反。除了运用自己的力量形成正念调适情绪之外,和家人、朋友保持亲密关系和联结,这种支持力量也很重要。比如:居家时不要总是待在自己的房间里,走出来与父母家人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观点和感受,通过共情获得理解和认同;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家人一起做饭,获得多巴胺的奖励,增加愉悦与轻松的情绪;一起做游戏、做运动,转移注意力、降低焦虑水平。另外,利用网络保持和同学、朋友的联结也十分重要,如果一些负性情绪的产生是因为具体的问题,是知识、技术、方法等层面的,可以向好友求助进而获取答案;即使是没有具体指向的问题,仅仅是自己困扰和感受的分享,这样做的好处是你也会发现自己并不孤独,通过朋辈关系获取支持可以让自己的感受不再那么糟糕。


    如果觉察出自己一直陷在比较严重的恐惧、紧张和焦虑的束缚中,大学生也可以寻求学校、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开通的心理热线或心理咨询公众号的专业援助,及时处理好应激障碍,把自己尽快地带离这种情绪,转而以更稳定的心理状态投入日常生活中。


    4.调整作息节奏,提升自控能力


    假期较长时间的作息不规律,加上疫情导致的和外界的联系减少,本身就会带来一些负面情绪的困扰。大学的“停课不停学”需要学生快速进入正常的作息,投入线上学习的紧张状态,无形中又带来了压力和困扰。应对疫情下“在家开学、线上学习”的新局面,大学生要重新安排居家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尽快进入有规律的作息节奏中。与在校学习不同的是,居家学习需要大学生有更强的自控能力。


    对那些自控力较弱的学生而言,他们会面临双重任务,在学校要求的时间段上线学习是显性任务,提高自控力却是隐性任务,但后者往往会影响前者。所以,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需要把提高自控力作为重要任务,实现学习和自控能力提升的双赢。大学生可以主动创造居家学习氛围,把自己的学习区和娱乐区分开,在学习前整理书桌,清理桌上一切与学习无关的物品,用环境设定提醒自己、约束行为。将学习目标分解为明确、细致的每日学习计划,采用“番茄工作法”,把学习时间分段,提高专注力,高质量地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此外,每日利用Keep等软件工具适度运动、打卡分享,也可以释放躯体能量,提高大脑活力,让学习更有效率。


    本文刊于《中国青年研究》

    赵波: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蔡特金: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志华: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博士,教授

    参考文献:

    [1] N EFF KRISTIN. Self-Compassion: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J]. Self and Identity ,2003 ,2 ( 2 ) :85 - 101 .

    [2]葛静静,郑涌,蒋光玉,宋晶晶.正念对时间洞察力的影响:自悯与时间压力的链式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1(12):93-100.

    [3]Neff K D,Rude S S,Kirkpatrick K L . An examination of self-compassion in relation to positive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nd personalit y trait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 y,2007,41(4):908-916.

    [4]张经纬,郝志红.公众污名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影响:自我怜悯和自我污名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6):1227-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