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bv国际体育
  • “价值青年”:对青年价值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 2020年03月22日

    摘要:“价值青年”是青年工作的价值目标,是青年价值的凝聚新生。青年的价值隐忧和迷失,一直是青年价值问题的重要方面,一直困扰着青年的成长成才。科学认识青年价值的内涵,客观评价青年价值的危机,是解决青年的价值问题和价值的青年问题的重要方面。通过对青年与价值相互建构中的“青年价值”的内涵挖掘,以及在现代性价值视域下青年价值现代危机和原因的分析,提出对“价值青年”这一青年价值追求新模式的期待。在青年价值问题基础上的价值青年再塑,不仅是对青年价值的认识、批判和超越,还为青年的价值重建提供了富于建设性的思路。


    关键词:价值青年;青年价值;价值问题

    在当代世界格局下,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面临着新挑战,接受着新考验。拥有“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1]美誉的青年可以说是勇于变革创新的主力、勇士和先锋,“青年在价值领域”与“价值的青年视角”更是成为学界对青年与价值问题研究的主要舞台。那么,到底什么是我们想要理解和把握的“青年价值”呢?这看似简单明了,实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复杂的概念体系。笔者尝试从“青年价值”着手,对其各方面期待所指向的“价值青年”进行试探性解蔽,意图对当下青年的价值问题进行回溯和发展。



    一、“青年价值”的内涵挖掘:青年与价值的相互建构



    “青年价值”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讲,是“青年”与“价值”两个基础性词源的叠加、融合,属于一种复合型提法,若将“青年价值”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的概念,则存在青年领域与价值领域的交叉关联。


    1.从青年视角去解析“青年价值”


    “青年价值”首先通过青年反映出来,青年是青年价值的直接载体和呈现者。青年价值的自我确证过程可以说是青年个体特征的自我铭写过程,也是青年对价值的认识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觉的过程。从青年作为“本体的人”“主体的人”“现实的人”三方面进行解析。


    第一,青年作为本体的人,有“个体”与“群体”之分,青年价值是“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和谐统一。青年不仅要肯定个人思想,承认个人利益,还要肯定现实存在,顾及社会关系、社会利益等群体意识。青年的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是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青年的个体价值,不是“自私”,而是在既保护个人的合理发展又限制极端个人主义的形成中找到个体应有的价值。青年的群体价值,不是“无私”,而是既对个体思想和行为负责又将“小我”(独立的我)在“大我”(大写的人)中寻根,将个体力量融合到群体力量中发挥真正价值。现代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取决于“青年人崇高奔放的激情”,青年、国家、时代是相伴相随、彼此助推的。当下时代是国家迅速发展、青年成长成才的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青年的成长成才需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向同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频共振。因此,“青年价值”不是趋向于个体价值的利己型价值,也不是趋向于群体价值的奉献型价值,而是一种融个体与群体于一体的“公私兼顾型”价值;既不信仰“为自己”的利己主义,也不信仰“为自然、为社会、为他人”的利他主义;是在个体认识的不一致到青年群体认识趋向一致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共同体现,寻求自我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和谐统一。


    第二,青年作为主体的人,具有“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青年价值是具有主体性的青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产物。青年在价值领域不仅是研究对象,还具有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影响未来社会发展方向。主体性“是处于主客体关系中的人的属性,......亦即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2]。从青年的主体性来看,青年价值就是青年作为“主体”的自我确证过程,经历了“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需要的丰富”和“主体实现的过程”等环节。首先,青年价值的形成以青年“地位意识”和“发展意识”的觉醒为前提。这种地位意识的觉醒已经超越了“从神的附庸中得到解放而获得的人心重要性”和“与自然的抗衡中肯定主体的主导作用”等原初主体意识,青年在具备将自由意志外化的主观条件中,构成其面对外在客观世界时的发展意识。其次,青年价值的形成离不开青年所思所求所言所到的无形需求坐标。为了丰富和满足青年主体需要,可将青年价值看作是青年自身需要的现实化过程。“主体需要”不仅包括对当下社会发展中的需要满足,还包括面向高速变化的未来世界,有意识地为即将到来的社会和环境探索自身的主体性需求,以便使自己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种种变化。再者,为了实现青年自由全面发展,必须经历审美的实现、认识的实现再到成熟人格的个人实现,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指导中,在掌握世界发展客观规律中创造出自身所需,在追求真理、穷尽真理的执着中,引导和鼓舞青年去主动探索未来社会的自身所求,完成其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主体实现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青年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呈现了青年创造价值的能动过程。


    第三,青年作为现实的人,存在改变内在世界的“理论认识”和改变外在世界的“实践行动”,印证了青年价值的形成过程与青年的认识过程、实践过程密切相关,其特征不是虚幻的、形而上的,而是在现实世界中可以把握和认识的,具有世俗性、社会性。“现实的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不管是“认识”这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4],还是“实践”这一“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5],都离不开青年这一“主体”和“人类”在现实客观世界进行的能动行为。马克思、恩格斯就曾指出:只要“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一使命任务不是由于主观认识而决定的,是由于人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青年作为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其使命担当就是由特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青年的能动行为具有能满足自然、社会、他人乃至自身需要的属性,这也是青年价值的体现。青年扮演的“角色”也因其自身能力、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不同,例如青年知识分子、个体户青年等。因此,青年价值是社会青年在其各自“角色”中获得社会地位、满足社会需求、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行为中,在世俗化、社会化进程中所形成,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对青年价值的深刻认识必须触及现实。


    2.从价值角度去分析“青年价值”


    从价值领域出发,“青年价值”是一种加之于“青年”之上的“价值”。对“价值”的认识总体上离不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一维度,大体包括“主体对客体的估价、评价、珍视、尊重等”,“客体对主体的用途、意义、贡献、重要性等”,只有确保两者之间的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同样,“青年价值”作为一种价值存在,一方面是青年要求得到国家、社会、他人对自身的尊重和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是青年对国家、社会、他人及自身的作用、贡献和意义。必须综合这两个方面,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作为价值整体的青年价值。


    一方面,价值作为一种“承诺、规定、规范”,是“主体对客体的估价、评价、珍视、尊重”的结果,可理解为一种“价值规定”。青年价值是在青年为了得到国家、社会、他人对自身的尊重和需要的满足中,表现为一系列对青年在不同层面应该具有的思想、理念、认识、信仰等“应然”形式的承诺和倡导,体现了其特有的价值精神、价值方向。从内容形式上来看,青年价值更多地以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作为其内容的主要方面和具体表现形式。青年“价值观”是青年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自身思想、行为方式等进行评价、判断、决定取舍的观点。例如,可具体化为青年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乃至金钱观、消费观、时间观、职业观、择偶观、婚恋观、道德观等具体观念。从特征性质上来看,青年价值不仅是在应然层面承诺、规定的“应该具有的价值观念”,描绘了青年色彩斑斓的思想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理想性,还刻画了青年思想认识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对“青年价值”的规定和制约离不开当下社会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趋势,不管是共青团,还是各级青年组织,都在一定政治环境的作用和意识形态的引导下,调节青年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和倾向以及制约着青年的评价、选择、定向活动。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思想、理念、认识、信仰等价值形式,并不是认为价值是一种超现实的规范或理想,而是在青年与客观事物本身相联系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认识。


    另一方面,价值作为一种“用途、意义、贡献”,是“客体对主体的用途、意义、贡献、重要性”的表现,可理解为一种“价值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6]。可将青年价值看作青年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观点,以用途、意义、贡献等实现方式进行价值的具体化。从内容形式上来看,青年价值不仅是青年对自我价值的重视和规约,更重要的是将这种价值规定进行实现。为了实现这一价值,青年在自然和社会的生存、发展活动中,以价值作为引领,作用于生存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为青年对于国家、社会、他人及自身一生所具有的作用、贡献和意义。从特征性质上来看,青年价值不仅随着社会实践变化而变动,具有变化性、创新性,还在实践的现实作用中具有工具性。价值的工具性不仅表现为有用性、有利性,还在价值实现过程中面临着主体需要和客体需要的矛盾,进而发生价值危机,这同时也是价值的“二重性”。价值“二重性”特征表征青年价值在实现过程中,其价值意义具有正面和负面、积极与消极之分,决定了青年价值不同方面的发展。


    3.青年与价值相互建构中的“青年价值”


    从青年与价值的相互建构来看,“青年价值”不仅是青年对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还是价值在青年中的作用发挥。


    第一,要全面认识青年与价值的内涵本质。青年价值是立足青年与价值的概念认识,在熟知其质的规定性基础上来评价青年思想和行为的价值,其形成从来都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蕴含着青年与价值的自身发展规律,饱含着青年成长的经验与教训、价值形成的本质与特征。例如,区分青年的个人发展、个人利益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区别,进而区分青年的真正价值取向。


    第二,要正确处理青年与价值之间的关系。青年与价值对于“青年价值”而言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不仅要立足青年自身特点和扎根价值本质特征来认识青年价值,还要摒弃孤立、片面地看待青年价值而产生的误导和困扰,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向种种错误思潮亮剑。


    第三,要辩证、发展地认识青年价值。青年价值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不管是以青年释价值,还是以价值识青年,青年和价值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满足一定社会需要的产物。例如,不能单纯地认为青年的个体价值是自私的而群体价值是无私的,也不能笃定知识青年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而非知识青年的价值取向是错误的,青年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模式、分配体制转换中也具有不同内容等。



    二、青年价值的现代危机与原因分析



    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决定了21世纪的价值问题“已不只是贫困、战争、疾病,更重要的是人的健康精神生活方式如何可能的问题,诸如信仰、信念、认同、意义等”[7]。青年的健康精神生活方式如何可能,决不是停留在空洞的理论说教,必须摒弃形而上的重大叙事方略,重返现实生活世界。“青年价值”是根植于生活深处的理论自觉,必须与当下社会境遇相联系,在“问题”的发现与原因的分析中寻求合适的解决办法,继而推动青年价值的继续发展进步。


    1.现代性价值危机中的青年迷失


    现代性意味着对传统的批判与超越,促使人的生活秩序与价值秩序从“超越秩序”(传统的宗教性)过渡到“现实秩序”(现代的世俗化),并在世俗化进程中表现为一种打破既有存在方式和交往关系的“新型秩序”,给现代社会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思维情感方式的更新等一系列新阶段的发展和新文明的创造,塑造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正社会等一系列具体价值形式。现代性价值的“二重性”意味着给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带来辉煌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肯定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给“现代社会”带来的正面价值效应,肯定了其历史必然性与价值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现代性价值的理想一旦触及现实,其价值合理性依据也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受到考验。例如,后现代主义正是站在后现代的时代立场去重新审视现代性价值的合理性,有其进步性也有其局限性。因此,青年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必然离不开现代性价值的影响,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多种境况的现代迷失。青年主体膨胀与理性困惑所带来的“理想与现实的失衡”成为主要方面。


    第一,青年在“理想化”中的迷失。青年在“理想化”中的迷失,是指青年过分尊崇青年价值的“理想规划”,并将其看作是脱离了青年本身的一种“纯粹抽象”,是脱离现实活动而导致的价值危机。一方面,青年对自身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肯定过于“理想化”。涉足现代社会后,青年对自身主体性地位和能动性能力的肯定和倡导,决定着青年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无积极性、创造性及其程度高低。若这种肯定和倡导过于理想化,则可能导致青年在处理与自然与自身关系中出现价值的失和、失当。自然要素和资源在人面前成为一种“满足自身需要的物的集合”,造成青年与自然的价值失和。这实则也就违背了党的十九大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生态价值观。另一方面,青年对自我感官过于“理想化”。现代性促使人的心灵秩序由“规约化”逐渐趋向“感觉化”,由原本传统规约下的简单价值判断演变为人的感觉至上,这样,青年的价值世界逐渐被感官取代,这种对感官的理想化必然导致青年产生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德行失落的精神危机,造成人与自我的价值失当。


    第二,青年在“现实化”中的迷失。现代性的主题由“超越秩序”向“现实秩序”的转变,标志着青年的兴奋点由“理想价值的树立”向“现实价值的追求”的转换。一方面,青年在现实秩序中的实践方向迷失。现代性价值的求索促使现代社会由“传统共同体”向“共同体分化”发展,价值也在社会分化中被赋予个体性倾向,功利化、物质化、工具化等成为青年在现代社会中进行行为实践的方向。另一方面,青年在现实秩序中的精神观念失落。在物质利益面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青年可能或已经出现利己主义、金钱至上、奢靡消费等一系列道德迷失,严重损蚀了青年人生的价值和生趣。这也就解释了当下为何许多青年追求时尚且豪华奢侈的生活,崇尚“今朝有酒今朝醉”“先花钱后挣钱”的理念,以及出现“辣奢族”“啃老族”“月光族”等特有族群等现象。青年也容易出现郁闷、烦躁、焦虑、畏怯、压抑、失落、孤独、绝望等情绪状态,导致精神境界与生存意义的失落。


    2.青年价值危机的现代归因


    青年在理想与现实中的现代迷失,使“失范”“失落”“销蚀”“异化”“式微”“瓦解”等话语充斥着青年的价值领域,这看似是青年在面对新旧价值冲突中的“不知所措”,实则是离不开主体性和理性的失衡发展。


    第一,“主体性”的“不平衡发展”是造成价值危机的原因。人若不考虑自然、社会等一切存在物的现实境况,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只为满足以物质财富为基础的人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已经不再是人的奴隶,而变成了物的奴隶”[8],那么,主体性原则必然在这种过分强调、过分张扬、过分倡导中走向极端化。人若对“主体性”的关注重心由“客体规定的尺度”转移到“主体意义的尺度”,主体性成为人“目无一切”的“挡箭牌”,开始拒斥规范、他者等客体,人在不受一切规约与约束的情况下追求一种“自决性”的自由、解放和进步。


    第二,“理性”的“单向度膨胀”也是价值失序的又一原因。西方现代化过程,“就是‘价值理性’规范下的‘工具理性化’过程,非工具理性的宗教导致了工具理性的产生,这是一个悖论”[9]。理性的出现造成了与信仰间的二元对峙,尤其是在工具理性的膨胀中,人们对价值理想更是搁置不问,在社会层面,以工具化、形式化的理性为建构原则,“实用”成为价值首要考虑的前提。工具理性的野蛮、嚣张和价值理性的遮蔽、衰微造成了“理性”内部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断裂”,现代性价值也在理性“去价值化”的“误解”中失去价值认同,有悖于人是“精神性存在”的规定,成为“诋毁”现代性价值系统的原因之一。


    那么,在面对这样一种“青年价值”时,青年该如何自处?青年价值的自我确证和实现是否是一种“价值青年”的新生呢?这是否又是凝聚所有关于青年价值认识和各方面期待的结果呢?


    三、“价值青年”的主客体塑造: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



    “价值青年”,是一种与价值相联系的具有价值形态的青年,具有价值合理性和价值正当性,是对青年在价值领域的形象塑造和建构。青年在价值领域既充当价值主体主动“彰显价值”,又作为价值客体是价值本身所规制的对象而响应“价值要求”。从主客体层面对价值青年进行梳理,不仅刻画了青年在面对价值问题时的具体形象,还通过塑造这一青年形象对青年本身起到规范作用。


    1.作为价值主体的价值青年


    “价值产生的根据、标准和归宿,更多地在于主体,价值反映着主体的特点,依主体而不同”[10]。作为价值主体的价值青年,是为了“彰显价值”的,既实现个人价值又对国家、社会、他人有贡献价值的青年。价值不仅是为了人而存在,最终还要体现在人的各个方面。


    第一,价值青年要有“价值意识的觉醒”。价值意识不仅是正确判断事物“有无价值”的意识,还是与当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意识。青年要会从价值视角去审视、打量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不仅关注客体“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更会判断“有没有用”“有什么用”“有多大用”。价值意识的觉醒是青年在价值领域的主体性彰显,意味着青年在价值领域权利和自由的保护,赋予青年对价值认识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但并不是过分强调自主意识,而是青年将价值对象化,对于价值的存在和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的一种自觉认识,并由此获得价值取向、价值选择、价值目标等的能力。只有这样,在新时代条件下,青年才会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扣好青年“人生第一粒扣子”。青年需要觉醒的“价值意识”是一种对自身价值认识的反思、批判意识;是一种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正确判断时代和历史的进步意识;可以是看到价值优越性的正面认识,也可以是类似本雅明对现代性进步所标榜的“断壁残垣”式的价值危机意识[11]。青年的价值意识越强,自觉性越高,青年能创造的价值也就越高。


    第二,价值青年要有“价值实践的自觉”。青年要具有自觉将价值认识转化为实践的主动。事实上,青年为了彰显价值,其价值认知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并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过程主动地创造价值,又以发展着的价值武装青年,指导青年实践。通过青年改造自然、社会,处理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等,来强化青年与生存、生活实践的关系和拉近青年之间的交往范围,标识了价值实现的尺度,为青年进行创造价值、占有价值、消费价值等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价值实践的自觉,就是不断冲破束缚青年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发挥能力和体现价值的机遇,推动社会朝着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形态前进。这不仅激发了青年对外部世界的实践参与,还使得青年在价值领域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更多的人文价值性因素也随之丰富,例如诚信、仁爱、团结、合作等。在此条件下,深入实践成为青年价值认识的必由之路,努力提升价值实践本领的同时还增长了价值认识的才干,将价值认识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格局,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第三,价值青年要有“价值知行的合一”。价值知行不仅体现在青年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挥中,还体现在实现青年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中。价值青年创造价值的过程,是发挥其物质力量和心志力量、满足其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综合过程。因为青年不仅是物质性存在,除了拥有物质力量之外,还有心志力量,除了衣、食、住、行、用等物质需要外,尚有信、知、情、意等精神需要。因此,青年对价值的知行合一是真正实现其价值的重要方面,在物质层面以“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名义进行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在精神层面以“对新事物和未来的积极向往”的新名义使人们在抱以对未来的憧憬中萌发摆脱过去的精神向往,都是意图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满足青年的需要与欲望,真正体现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然而,在满足青年物质需要的同时,若对精神需要置之不理,对理性的使用也偏离轨道,则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价值危机。


    第四,价值青年要有“价值创新的要求”。价值创新是在对既有价值的肯定和否定中进行的。一方面体现在青年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对既有价值的保存和继承上。例如,追求真理、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对当下既有价值理念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既有价值的调节、批判和整合中。价值青年所具有的价值创新,隐含着人们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希望,具有一定的主观偏好和对历史未来向度的意向性。同时,价值创新是在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中开展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例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社会的建立,青年所拥有的生活资料的数量与质量、所接触的活动空间的广度和深度等创新条件都无疑超越了前市场社会。当代青年成长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他们不仅思想解放、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勇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创新变革,勇于挑战传统,价值观也在跨文化交流中变得更加包容。当下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为他们进行价值创新提供了世界方向。


    2.作为价值客体的价值青年


    作为价值客体的价值青年,是响应和实现“价值要求”的青年,遵循国家、社会、他人对青年灌输的价值目标、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这一目标、导向、规范等事实和现象所发挥的效用,相对于青年来说,可谓“价值物”,正是由于价值物之效用的转移而解除了青年作为需求者的不足和匮乏。在这一过程中,青年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体会到了生活的意义,把捉到了期盼和愿望所立于其上的根基。这一层面的价值青年是从遮蔽状态进到澄明状态的青年,是“主义纯真”“德行高尚”“能力通达”的青年,是为实现“青年梦”而不断努力的青年。


    第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作为价值青年的指导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主力军,价值青年必须不断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科学理论的学习和深化中树立科学的价值导向,并将其作为自身的价值指导,用以评价人生、评论社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青年头脑,生成哲学思维,用联系、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客观世界,敢于承认自身在价值问题上发生的失误和错误并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了解政治经济学,发现资本主义道路本身存在的弊端以及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明确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进一步认识科学社会主义,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信念,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并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青年的终极价值目标。在此基础上,毫不动摇地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从实际出发,根据是非曲直研究、判断和把握青年与价值问题,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因此,守望和执着马克思主义为青年在价值领域的指导思想,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具备正确价值意识,进行价值实践,要求价值创新,从而健康成长成才的前提。


    第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青年的规范。价值青年作为一种“规范”,对青年成长成才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意味着青年对国家、社会、他人的功能、效用被呈现出来,从遮蔽的状态进到澄明的状态。“价值青年”要想成为青年共同的榜样和模范,就必须摆脱青年形象的“给定性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具体价值形式,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导向、公民价值规范层面都对价值青年的塑造提供了价值合理性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简单的“倡导”青年对其的价值认同,其间必然蕴含着青年在各自文化视野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可以说,价值青年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效应与自身价值选择和积淀”这一张力场中生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为处在价值纷争和价值冲突中各行其是的青年提供了统一的思想诉求,引导青年形成相对一致的价值认同,实现了主导价值对多元价值的规约,还为青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价值认识。


    第三,正确面对和处理主客体断裂所导致的价值危机也是价值青年的应有蕴意。价值青年在主客体的相互牵制中易发生“主体与客体的断裂”以及“主体自身的断裂”,主要表现为过度强调青年的主体性地位,造成青年对自我过分的迷恋和专注,并将主体看成凌驾于外部客体之上的统治者,以至于在“主体至上”下,客体又反过来制约主体,导致在发展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主客体断裂。对此,价值青年要明确其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一方面是青年囿于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范式,在自身逻辑发展中陷入的价值危机,视自我为唯一,这就要求青年要将价值认识融入和回归客观,与客观相统一;另一方面是青年在现实化自身目的时破坏了由它所激发的人性要求,与现代世界发生冲突,忽视了青年本身的局限性和对世界的依存性,要么是将青年作为人本质的抽象化和理想化,要么在现代社会中被工具理性所遮蔽,以自我实现及个人利益最大化为优先。对此,不管是汉娜·阿伦特的“复多主体性”、胡塞尔的“他者”、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吉登斯的“自我认同”以及马克思对“现实的和实践的人”在不同语境中的体验,甚至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解构,都是求得在自然生态中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在社会生态中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精神生态中体现人与其自身的关系来避免这种主客断裂。


    第四,继续寻路探索“青年梦”是价值青年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每当国家处于救亡图存、发展复兴的关键时期,无数青年才俊旺盛的斗志、无缝的组织凝聚力,几乎每一次都会被同时代的精英、学者、群众发自肺腑的使命呼唤所激起。中国青年已经逐步担当起国家、民族、人民交予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并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普洒着青春和热血。在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的历史条件下,青年也当谱写自身的青年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青年生力军指明了未来的奋斗方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12]。“青年梦”是一幅纵贯古今的青年梦想,是“过往青年梦”“现实青年梦”和“未来青年梦”的梦想共同体,是怀揣革命时期救亡图存、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理想,是满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奋斗目标开拓奋进、锐意创新的现实理想,是担负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美好希望、光荣使命职责的未来理想。“青年梦”是指向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个人理想的利益集合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13]。“青年梦”的培育和实现,既是对过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顺应时代对青年群体所提出的新使命召唤。


    “价值青年”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是主客体统一的结果。对“价值青年”的塑造,以是否契合当下青年认知和历史现实、满足当下青年需要和历史诉求为判断依据,是青年价值追求的新境界、新趋势、新模式,也要防止对青年价值的片面甚至恶性发挥。对青年价值的重新审视,并不是青年和价值领域的过时问题,也不是当下新形势中的“迟到的回响”,而是治疗青年价值之症结和培养价值青年之元气的又一次尝试。在青年价值问题基础上的“价值青年”再塑,不仅是对青年价值的认识、批判和超越,还为青年的价值重建提供了富于建设性的思路。然而,“价值青年”依旧是有限理性的存在物,在面对当下社会发展时仍然具有诸多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地根据当下形势对其进行更多尝试性的探索和不断的完善。



    本文刊于《中国青年研究》

    刘勇: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董星辰:运城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会见中国留学生时的讲话(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七日)[M]//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6):650.

    [2]王义军.从主体性原则到实践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4][5][6]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7,35,81.

    [7]晏辉.现代性语境下的价值与价值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

    [9]张连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1917—1937)[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74.

    [10]李德顺.新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71.
    [11]陈永国,马海良.本雅明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08.
    [1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3-05/05/content_2395892.htm,2013-05-06.
    [13]习近平.青年们,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N].中国青年报,201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