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bv国际体育
  • 凌云报第九十期
    发布时间: 2017年05月10日


    伟德bv国际体育凌云报第90

    指导老师:陈怀锋 葛郝锐 廖晓波  王岩芳

    主编;黄雪燕

    副 主 编;田小维 云晓碧 孟蕾 张玲萍 陈佩云 李梦丹

      

    第一版

    责任编辑:唐瑞芝

    【头条评论】

    扬文化自信,立精神脊梁

    □本报记者:唐瑞芝 谷青芸 涂晓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真理性的信念。制度自信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保证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制度体系。而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坚定对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同时他还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换言之,文化自信实际上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石和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事实上,中国的“文化自信”并非“早产儿”,它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是前人奋斗,现人摸索的伟大成果。回望前程,近代屈辱的印记仍镌刻于历史,未曾湮灭。强敌入侵,外患不断,国内积贫积弱,在近代中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环顾当下,中国如一沉睡雄狮苏醒,经济发展有条不紊,国力也日益强盛,终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在经历民族兴衰、国运沉浮后,国人不时自卑自弃,抑或自傲自大,却忽略中华五千年历史底蕴下应有的“自信”。殊不知,“自信”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繁荣富强的力量之源,尤其是其深厚的“文化自信”。因而,以自信为识,兴文化,扬精神,是国之基,民之魂,学之本。

    文化自信是文化兴盛的底气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资源宝库,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血脉、精神支柱、精神纽带和凝聚力、向心力所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文化自信是文化兴盛的根与基,丢掉文化自信,文化兴盛将底气不足,少顷殒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发展的集体精神状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状况现实地反映着并深深地影响着其文化发展的实际进程和客观态势。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国内,造成中国的文化市场纷繁复杂,充斥着许多西方科技文明下的文化产品,如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世俗文化等等。

    纵观当下,相较于对西方文化以及日韩文化的追寻,我国大学生带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仍需进一步加强。高校应向社会呼吁并及时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对学生加强思想文化教育。一方面,让大学生真切体悟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对民族文化能够产生虔诚之心和敬畏之感。同时,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文化修养和文化追求,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激发广发师生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推进文化大国建设。

    文化自信是一种对待中华民族的积极心态,它在顺境中能够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逆境中能提升人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强破除险阻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定中国道路、建构中国理论与完善中国制度,根本上均离不开文化自信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学校亦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人文气息是大学内在的修养与象征。好的书籍在于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好的学校则在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我校位于祖国东南,是一座充满着人文气质的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不仅指导着我校办学,也指引着一届又一届的厦大学子们,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浓厚的文化气息与这座古朴的校园交相辉映,但正是全校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可与发扬,才使得校园人文气息日益浓厚,形成颇具特色的厦大校园文化。文化铸就了厦大的个性与气质,自信则是这项工程必不可缺的原料,文化自信对于厦大师生、学校的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始终不可估量。

    文化自信是精神价值的诉求

    文化之于人,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需求,是身份的象征。文化自信是人在文化上增进自我、扩展自我的表现,它反映了人的一种精神面貌,体现着人的精神生活发展程度。人作为一种生命个体,既是一种物质性存在,也是一种社会性和精神性存在。人存在于社会中,也就是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中。人与人的区别,不在于他们体貌特征的不同,而在于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正是因为文化的不同,才有人的国别和身份的区别。文化自信,是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后的状态,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结果。任何社会文化的发展目标都是培育与自身发展愿景一致的社会精神气质和主体态度。总之,文化自信是精神价值诉求和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开放和多元文化环境下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

    古人曾说:“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不息”。生活中,强者无处不在,对于国家,有强国、弱国之分。对于个人,有强者、弱者之别。遇到强者,有人望洋兴叹,有人满腹牢骚,有人却自信满满,奋起直追。自强之人一般为上天所眷顾,成他人所不能成。自古以来,自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支持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境界,亦是自信的前提与基础。古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遇到强者不能坐以待毙,陷入自卑与绝望,而应以强为强,学会自强以求自信于人。追溯中国的发展,由强转弱,由弱复强。

    现今,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民不应再沉浸于过往的弱小而停滞不前,而应学会昂首挺立,重拾过往的辉煌,最关键的是,拾起当初被我们残忍丢弃的传统与文化。其中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于今仍有重要意义。当面对外来强大力量冲击时,我们的反应不该是抛弃自己原有的一切,对自己的所有陷入自卑,而是学会借鉴与吸收,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更加优秀、强大。但所谓的自强也并非自大、自傲,一味地否定对方。狄更斯曾说,“一味地贬低别人只是在贬低自己”。自强是在尊重他人基础上的自信,人若要成为自信的人,国家要成为自信之国,自强是其立身之本,强国之路。

    《大学》开头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文化自信自然离不开深厚的文化积淀,厚实的文化涵养。文化的进程是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它需要通过前人的诸多努力。文化也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许多人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将文化为行,亦将行写成文。孰知文化是一个广泛的含义,它包括约定习俗、知识文化等,无不根本上源于生活,源于实际。随着历史向前,现实转变,文化在不断积淀过程中升华,并在升华中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在世界文化中占得一席之地,赢得自信的资本。但是文化自信绝不止于此。文化的发展如在逆水中行船,不进则退。我们应始终持有至善求真知的态度推动文化向前发展。

    但无论是自强精神还是至善态度,都是为实现文化自信而进行的不懈追求。由此可见,文化自信不仅是国家、民族文化兴盛的底气,也是人类内在精神价值的重要诉求,是为实现人类自身心灵解放的一味良药。总而言之,自信立于世,绝不自卑弓于世。民族要复兴,中国要发展,自信是基础,而文化自信则是引领其发展的必要旗帜。

      

    【特别策划】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青春寄语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他心系国家,心系人民,始终牵挂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对青年同样寄予深切的期望。

    谈理想:“志当存高远”

    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当代青年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志当存高远”。一个人的理想志愿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谈学习:“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谈价值观:“就像穿衣服扣扣子”

    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养成高尚品格。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

    谈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青年人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所当然应该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

    谈笃实:“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踏踏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

      

    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第二版

    责任编辑:刘诗君 涂晓婧


    人物专访

    坚持不懈,开拓户外教育的明天

    □本报记者 涂晓婧 唐瑞芝

    人物名片:郑达雄——伟德bv国际体育体育教学部户外运动教研室,厦大攀树队教练。曾担任伟德bv国际体育女子篮球队主教练、男子篮球队助理教练、帆船和定向越野队教练;登山、攀树、定向越野、户外探索教育等协会指导老师;曾开设篮球、篮球裁判、拓展训练、帆船、攀树、野外生存课、定向越野等大学体育课程。大陆第一个获国际认证的职业攀树师,中国户外教育高级讲师,国家拓展训练师;美国ASA帆船教练;定向越野制图员和教练员;国家级篮球教练员;系统学习教练技术、NLP神经语言程序学、团队引导技术。

      

    2012年,我校成为全国第一所开设攀树课程的大学,虽然开始备受争议,但如今攀树已成为颇受欢迎的体育选修课之一。这期间,郑达雄等体育部攀树教学老师不仅组建了攀树队,还在校园内组织一年一度的攀树比赛。五年过去,这门课从发展到成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我校户外课程教育的进程如何?郑达雄老师又有什么独特的户外教育理念?我们一起来聆听,我校攀树课程首创者及攀树队创始人——郑达雄老师,讲述这一课程背后的故事,揭开户外教育的面纱。

    预备式:大势所趋,开拓进取

    户外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与自然零距离互动的过程,又称“体验式教育”。说到中国高校大学生户外教育,我校是当仁不让的先驱者。厦大户外教育的起步,绕不开这位为之尽心竭力的人——郑达雄老师。2003年,教育部一项“尝试户外教育”的政策,如一阵柔和的轻风,吹散了大学教育的层层云团,也推动了郑达雄老师向户外教育迈进的第一步。

    “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户外教育是大势所趋。”谈及在厦大创设攀树课户外课程的缘由,郑老师如是说。2000年,郑老师来到伟德bv国际体育任教。当时便有专家呼吁国家应推行“走出去的教育”,以弥补传统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2003年,在教育部推动下,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开设野外生存课程,户外教育开始推行。作为全国重点高校之一,我校响应号召,成为当时开设户外教育课程的“急先锋”,是野外生存课程的拓荒者。

    缺乏经验,没有借鉴,师资薄弱,成为开设户外课程的主要难题。包括郑达雄老师在内的体育教学部的老师里,没有人有野外教育方面的经验,国内高校亦无任何户外教学的经验可以借鉴,加上师资力量的减少——发起野外生存课程的老师从最初的6人锐减至2人,户外课程成了横亘在郑老师心头的一座山。靠着坚持不懈地干劲儿,野外生存课程这个“幼崽”在老师们的努力下显露出了勃勃生机。谈到那段时间经历,郑老师坦言“若不是真正喜欢是无法坚持下去的。”

    攀树课便是在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母胎里孕育出的“时令儿”。2004年之后,厦大的户外课程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发展:2005年开设定向越野课,2009年开始了帆船队的训练,2010年添加了素质拓展课程,2012年则确定了攀树课的教学。如同一株干枯的小草,只需一阵及时的春雨,就会昂扬生长。而带来这场春雨的,正是朱校长“开设户外课程”的提议。郑老师谈到,2011年朱校长前往美国大学考察,回国后希望厦大也能开设一门类似的爬树课程。攀树课程源自1980年代的美国,作为一项需要体能和技巧的运动,在国外高校已经非常流行。

    尽管定向越野和野外生存课程让郑老师积累一定的户外教学经验,但攀树仍是未曾涉及的领域。因为缺乏具有攀树教学经验的老师,攀树课程开设初期时出现了授课人员“黑洞”。郑老师在原本教授的课程之外,再抽出时间与其他老师轮流培训学生,同时坚持提高自身技能。他主动向具有专业攀树技术的香港攀树专家学习取经,并亲临户外进行实地操作,力求将最好的技能传播给更多的学生。实际上,在引进攀树课程之前,香港攀树专业技能高昂的培训费也曾让他们犹豫不决,如若不是那些香港专业培训师希望将攀树课程推广到内地,这门课也许会“胎死腹中”;与此同时,攀树课程还面临着课程意义何在的质疑。

    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我校攀树课程“破茧而出”,选课人数逐年增加,成为“网红”课程之一。每一年,郑老师都会带领攀树队的队员前往香港参加国际攀树比赛;在去年的莫兰蒂台风的灾后重建中,攀树队员们在鼓浪屿、植物园、中山公园、厦大校园等的恢复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让大家看到,攀树不只是一项运动,其在树木修剪、保护乃至抢险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在运动参与过程中,让人们认识并了解树木的价值。

    进行时: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郑达雄老师作为我校户外教育的主力教师,在近17年的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交流的课程,不仅是呆板无趣,更缺乏意义。郑老师上课前,总是先与学生进行交流,询问他们选修这门课的原因以及希望得到的收获。通过这样的交流,郑老师得以拉进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需求。郑老师提到,起初绝大部分选修户外课程的学生会回答“爱冒险,喜欢挑战,觉得有趣、好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郑老师也认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他深知,维持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仍需要努力。郑老师所谓的“努力”,便是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郑老师反复强调,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逐步引导学生让其感受其中的快乐,是上课教学必须注重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设计课程内容,是他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在郑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老师进行深入交流。“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学生一样。”他强调,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互动关系,这与传统教育中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是完全不同的。

    问及户外课程教学面临的最大困难,郑老师脱口而出:“学生的安全问题。”因为我校户外教育师资有限,每次外出上课都只有一位老师带队。不仅对地点的选取需要深思熟虑,对于攀树这样的技巧性运动,专业的装备也是必不可少。对初学者来说,攀树也许是充满刺激的,但对郑老师来说,这是一门需要时时刻刻保证安全的实践课程。

    郑老师还强调,攀树课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锻炼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我们处于随时与他人互动的时代,任何人都无法与他人脱离联系而置身事外。户外运动更是如此。在野外生存过程中,如果人与人之间不相互帮助,其后果可想而知。户外运动创造了一个合作的氛围,为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这种特殊的场域中,学生不仅能通过学习与他人相处、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的方式来健全自己的内心,形成一种勇于挑战自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能够强化个人为社会服务的观念以及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这也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和形成的。

    如今,在校园内时常能够看到同学们身着专业装备、敏捷地在树上移动的身影,这一幕亦是厦大别样的风景。2014年开始,我校每年举行一次攀树比赛,这是一项严格按照国际树木协会《国际攀树赛事标准》执行的正规攀树比赛,优秀选手还有机会参加国际赛事抛掷绳索、速度攀爬和双绳脚锁三个竞赛项目中,展现我校学生的风采。可以说,攀树课程已经茁壮成长为一门既能锻炼身体素质,又能展现体育精神的校内课程。

    未来式:户外与自然,观念的转变

    户外教育与传统教育存在着很大差别,它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成绩单上显示的一串数字,更是一场“心灵的历练”。郑达雄老师十多年的户外教学,使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处世哲学,这既是他与生俱来的,也是户外教育所成就的。“人每天有六万个念头,但你要学会静下来整理思维”,这是郑达雄老师多次提到一句话。问及多年户外教学的收获时,郑老师说到:“人是一个欲求不满的个体,他们永远在不择手段地寻找想要的一切,所以现在才会有这么多人落马;现今一些大学生存在的抗挫能力弱,缺乏明确的目标,患得患失等问题,是因为他们太浮躁,无法保持内心平静。户外运动的意义在于:一旦真正融入到大自然中,人们就会发现自身的渺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内心则更容易归于平静而豁达。若能真正做到知足并时刻感恩当下所拥有的东西,就没有无法跨过的障碍。”

    郑老师将挫折教育和生态教育很好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天地的雄伟壮阔。郑老师提到,很多学生在看到飞流的瀑布,高耸的峭壁时都会发出慨叹。他希望,通过户外运动让学生体会到人在辽阔天地间的渺小,学会感恩自然,感恩人生。针对现在很多大学生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选择结束生命的社会现象,郑老师认为户外教育更像是挫折教育,它从侧面告诉我们,当你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你越退缩,它将越强大,你越强大,它则越弱小。这不禁让我们想起《老人与海》中那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通过户外磨练,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也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明白生命的可贵。

    户外教育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和普及,但在中国似乎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社会观念、教育体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户外教育在我国还有着比在其他国家更艰难、更长远的路要走。谈及此处,郑老师倒是不以为然,他坚信中国户外教育能继续深入发展,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帮助更多的学生更全面发展。勇于创新,心怀感恩,坚持不懈,厚积薄发,这也许就是一个极限挑战者的名片吧。“我还想去读博呢,我还有很多梦想要追逐”,郑老师最后笑着说。

      

    专题访问

    服务暖心,寒假不寒

    ——记后勤人员的别样寒假

    本报记者:曾庆兰 沈飞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也是亿万中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是游子归乡、阖家团圆的日子——春节。不管你的工作有多忙、多紧要,不管你有何等的身份地位,“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那时所有中国人的心愿。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无法和亲朋团聚,不能与家人吃上热腾腾的年夜饭。伟德bv国际体育后勤、保卫的人员们就是这么一群人,他们牺牲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为学生服务”。

    【甘愿奉献,只为你我】

    我校去年的寒假虽然有近一个月时间,但是有很多学生因为考试、实习、科研等原因不得不放弃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而选择留在学校。为了能给众多的留校学生创造愉快、安全、卫生、便捷、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为了他们能有一个温馨幸福的除夕之夜、深切地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食堂、保卫处、图书馆等各个部门依然正常工作,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仍坚守岗位,工作在第一线。

    大年三十,学校贴心地为留校学生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在同学们愉快享用盛宴的背后,是一个个来回忙碌的身影,他们就是寒假期间仍坚守各自岗位的后勤工作人员。春节期间有322位后勤员工与保卫人员没有回家,选择留校为师生服务。餐饮、安保、水电、卫生……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保证万无一失。据了解,后勤、保卫等部门员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本地人,记者采访的几位分别来自安徽、河南、福建惠安和福建漳州四个地方。受访食堂工作人员中,有两位来自省外,他们一年很难回家一趟,但为了生计、更为了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春节期间他们仍舍下对亲人的思念而选择留在学校。

    【潜心烹饪,小美味出自大用心】

    马师傅在芙蓉餐厅二楼河南烩面窗口工作,寒假期间,他和众多后勤人员一样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食堂员工每天大约有十个半小时的时间是在食堂里度过的(包括三餐吃饭时间和中午休息时间),剩下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常短;在节假日和双休日,由于工作的性质,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饮食和服务,他们也会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马师傅表示,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服务型行业工作时间往往更长,也更累。即便是在寒假留校期间,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仍然没有改变。如此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可想而知他们是多么辛苦。

    尽管每天的工作并不轻松,但马师傅一句“学生需要我”,替所有后勤人员回答了“为何寒假没有选择回家”这一问题。因为学生的需要,因为工作的责任感,即使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他们依然坚守在学校。马师傅在餐饮行业工作多年,服务过难以计数、不同身份的顾客,但厦大师生的素质却是最让马师傅欣赏。厦大师生来自五湖四海,口味自是千差万别,但马师傅多年来对各地口味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众口难调”并不能难倒他。所谓熟能生巧,在采访期间,马师傅一面和我们谈笑,一面将抻开的面条抛向离自己近5米的大锅里,整个过程做得如行云流水一般。对各种口味菜色的配制,马师傅也是得心应手。但做好一碗面最重要的诀窍无非是“用心”,从各色食材的选择、配料多少的拿捏、烹制面条的火候……每个步骤都需用心,无,无以成美味。像马师傅一样的食堂师傅们,多年来一直潜心烹饪,我们享受到的小小美味背后是他们大大的用心。他们的用心和付出,温暖了我们的味蕾。

    【人去楼不空,保卫坚守岗位】

    从学生三点一线的食堂,辗转到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安全是所有一切的保障。虽然寒假之中,大部分教室和宿舍都是人去楼空,但保卫处依然是24小时值班,全天候地为留校师生撑开保护伞。这个假期,根据学校总体部署,保卫处进一步调配人员力量,实行保卫干部主副班制,每天至少安排一名处领导在学校带班,除此之外,主班4名干部实行24小时值班,副班4名干部按工作日8小时到办公室值班。

    从最基本的接听随时可能响起的校内报警电话,到每天数次的校园巡逻、维持校园各处的秩序;从检查各个单位的值班情况,到做好各个单位的防火防盗工作。小到鸡毛蒜皮,大到防火防盗,保卫处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包罗万象,只是为了保证校园内所有人的安全。

    除做好日常的安保工作之外,保卫处还要预防以及处理各种紧急事件。为了给留校的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秩序,保卫处以及校卫队还每天负责及时清理校园内的黄牛和各种摊贩。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即便是在寒假,留校师生在校园内仍可以享有正常的校园秩序,安全地学习与工作。

    很多时候,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因为工作需要,服从领导的安排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除了抱有春节期间没法与家人团聚的遗憾外,并不觉得自己做出了多大的牺牲。但他们无论寒冬溽暑,都始终尽心尽责的工作,尤其是春节无法休假回家的“遗憾”背后,更是包含了对厦大学子的莫大付出。用我的一份责任,换学生们、老师们的一份安全和安心,才能给予所有一切的温馨。

    【温暖寒假,只因有你】

    一日三餐,酸甜辣咸、兼顾着南北口味的美食佳肴,是食堂的工作人员们用心烹饪的成果;一天24小时,井然有序的校园秩序,是校园的安保人员站岗巡航侦查,默默付出的结果。美味可口的食堂饭菜诞生于食堂员工的锅碗瓢盆之中;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诞生于环保人员的扫帚簸箕之下;引以为傲的最美校园诞生于这些保障人员兢兢业业工作背后。

    或许是因为喜欢这里的环境,或许是喜欢这里的学生,又或者只是为了离在厦大上学的孩子更近一点……他们来到厦大,选择长久地留在这里工作,兢兢业业,默默奉献;选择寒假留守校园,给我们提供暖心的服务,让寒假不“寒”。

    面对我们的采访,大多数人显得有些拘谨,有些问题一笑置之,也许是不善言辞,也许是不愿在人前表露苦衷,抑或是只想默默工作,不想受到过多关注。但是我们明白,他们作为伟德bv国际体育大家庭的一员,对每个生活在厦大的师生而言是多么重要,正是因为他们背后无言的付出与长年的奉献,我们才能享有这份安然温馨的校园生活。

    当我们对厦大后勤、保卫人员的无言付出心怀感恩时,我们该如何表达我们的感谢呢?我想,可以是每次进校门时、去食堂就餐时、在上课路上看见保洁员时向他们送去一个微笑,道一句谢谢,也可以是主动掏出校园卡、主动收拾餐盘、主动拾起垃圾。

    这个寒假,有了后勤与保卫人员的暖心服务,留校师生不再感到寒冷;

    每年寒假,有了后勤与保卫人员的温暖奉献,厦大师生有了抵御寒冷的力量。

      

    第三版

    责任编辑:霍英发

    【焦点透视】

    一样的团圆节,不一样的味道

    ——聊聊回家的那些事儿

    □本报记者:霍英发 高捷 潘司颖

    每一年的寒假都意味着一个重大节日的来临——春节,它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佳节,历来最受人们重视与关注。春节是辛辛苦苦在外打工的人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的喜悦,是在外努力求学的莘莘学子回家与父母亲朋畅谈的幸福时刻。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方过年时的传统与习俗也各具特色。近年来也总会出现“年味变淡”了的话语,那么大学生们记忆中的年味是什么样的,现在他们又是如何过年的?处在这个年龄段的我们回家过年之时不可避免的会遭逢亲人“围堵”,那么当代的大学生对于“过年”又是怎样一种感受呢?是与家人团圆的喜悦氛围还是七大姑八大姨对你终身大事的不断追问?而他们又是否能“机智”地应对“盘问”呢?

    本期我们走访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同学们,让他们来聊聊自己的家乡、民族都有着怎样独特的年俗,看他们面对了什么样的过年“遭遇”,一起来探究一下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春节的精华到底在何处。

    一样的年,不一样的年俗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受气候、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南北方各地形成了大有不同的新年习俗。

    南北方都有所谓的“小年”之说,但日期相隔一天,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则是腊月二十四。传说在小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每户人家的善恶之事,玉帝依此行赏论罚。因此这天人们会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等物,后三样供品正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下的饲料。虽然日期有所不同,但南北方的人们都会在这天开始扫尘,所谓“扫尘”,即是进行大扫除,家家户户黎明早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准备干干净净地过个好年,这其中自然也包含着新年新气象的美好愿望。

    到了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从饭桌上的菜品差异亦可窥见南北风俗之异。厦门人除夕夜大都爱吃火锅,火锅热气腾腾,食品翻滚不停,不断续汤,不断添料,这就叫“越吃越有,越烧越旺”。而火锅中的食品也是大有名堂。冬笋意味着“节节高升”,粉丝则是“福寿绵长”,鱼丸、肉丸和发菜叫“团圆发财”,鸡头鸡尾、鱼头鱼尾是“有始有终”,再加上火腿脚爪叫“平步青云”。总之,这一类的吉祥话都借助谐音以求吉利,为来年取得个好彩头。广东有的地方在摆放年夜饭座椅碗筷时有些讲究:如有远行的人未归,则桌上摆未归人的座位及碗筷,象征团聚,以示怀念。若有新婚夫妇,也多摆一副碗筷,取意来年添丁吉意。这些都是人们对于幸福的美好愿望。来自苏州的周同学说,自己家里每年除夕夜都要吃“长庚菜”,其实就是青菜、菠菜等,因其梗长而称之。而且,因青菜呈暗绿色,故又叫它“安乐菜”。还有黄豆芽也是必不可少的,因其形状像如意,又被称作“如意菜”。显然,饭桌上摆上这些菜乃是希冀来年“安乐”“如意”。除了这些蔬菜,年夜饭上一定还要有鱼,且不能将餐桌上的鱼吃完,这是取意“年年有余”。至于北方,馒头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食品。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地方包饺子时,还会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年夜饭时谁先吃着了,来年就能多挣钱。馒头是北方人喜爱的主食,平日里也是常吃的,但过年蒸的馒头与平时蒸的馒头有所不同,里头有很多说道,过年蒸馒头的面发酵得越好,预示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发面”的“发”寓意“发财”、“蒸”象征生活“蒸蒸日上”。来自黄石的黄同学说:家乡的年夜饭有“三蒸”、“三糕”、“三丸”之说。“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而且年夜饭的盘数有讲究,一般是8盘、18盘、28盘,取“发”字之寓意。

    不仅不同地区的新年习俗千差万别,不同民族的新年习俗也各具自己的独特风采。

    藏族人民过的是藏历年。藏历和汉族农历相近,藏历年一般会比传统春节晚几天。在除夕前一天的落日时分,家家户户都把脏水污物倒往西边,让那些污物跟着太阳落山而除去,以示辞旧迎新,寄盼来年人丁兴旺、万物生长。到了除夕这天,藏民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穿上艳丽的服装,戴上形式各样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高歌狂舞,在狂欢中求得神明驱邪降福。初一早晨,妇女们还会到河边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长寿。

    在朝鲜族中,春节是仅次于中秋节的第二大节日。农历11日,朝鲜族人民早起行祭祀祖先的大礼,这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是最重要的活动。而且祭祖有严格的说法,仅供桌的摆法就有“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枣栗梨柿”、“生东熟西”、“左饭右羹”等规则,祭祀的程序也十分严格,从中亦可窥见朝鲜族人民对春节的重视。至于他们的年夜饭,大米年糕、年糕汤、朝鲜八宝饭和江米条是不可或缺的。来自朝鲜族的李同学说:“米糕片汤”是本民族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节料理。古代的朝鲜族人崇尚太阳,白色的小圆状米糕片就代表着太阳,正月初一早晨吃米糕片汤代表着迎接太阳的光明。此外,这也代表着辞旧迎新、万物更生复活之际的严肃和清洁。

    春节也是畲族人民十分重视的传统节日。从农历十月开始,畲族人民就开始准备糯米酿制“过年酒”,用糯米、灰碱水做年糕(糍粑)。吃糍粑是畲族人民过春节的特色之一。畲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粘粘。”这说的就是做糍粑,表达了畲族人民盼望春日时(糍)来运到,生活年年(粘粘)甜的美好心愿。来自畲族的蓝同学说:“到了除夕夜,小孩一边烤火守岁,一边学唱‘盘古歌’,阿爸则蒸糯米饭、做芝麻糍粑,做好糍粑后还要放一段碗口粗的耐烧楮木在灶里燃烧,烧到一定火候便用灰烬掩埋,以此作为大年初一的火种,是谓“隔年火种”。这个火种一定不能在第二天煮早饭前熄灭,不然会认为是不详之兆。”

    一样的年,不一样的“遭遇”

    2017年新年之际,网络上横空出现一部名叫《过年不开心》的网剧,里面讲述了一个大龄女青年如何在过年时候与“热心”的亲戚们斗智斗勇的故事。全片以女主和亲戚对抗pk的段子合成,嘈嘈杂杂的七大姑八大姨们不断向女主角抛问关于婚恋、事业等问题,面对这些七嘴八舌的“问候”,女主角全都勇敢地进行反击,她机智地宣布了自己的想法与立场,并且最终取得胜利。片子在网络上曾获得一度好评,正因为它揭示了现如今未婚的社会青年们所面对的形形色色的社会和舆论压力。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过年期间的精神压力不仅是社会青年们的困扰,也同样是研究生们比较困扰的问题。

    来自法学院的吴同学认为过年前后,家里会有很多亲戚串门和不得不参加的聚会活动,很是嘈杂。还有研究生表示,在寒假期间希望能够一个人清净地看会儿书,或者做点自己喜欢做而在学校没时间做的事情,然而过年却“剥夺”了这些权利,他们得不停地应付亲戚朋友,甚至得与一些“熊孩子”斗智斗勇,这使得他们失去了一个忙碌一学期后能够休息整顿的好机会。来自新疆的王同学告诉我们,过年的票太难买了,回家一趟简直历尽艰辛。回家过年本是开心的事情,却因为买票和春运搞得心力交瘁。研究生三年级的徐同学说,过年期间家人不停地询问其公务员考试的情况,拿各种签到好单位的“别人家孩子”来做对比,而自己却还在苦苦找寻工作的过程之中,在学校不得不面对的找工作的压力回到家不但没有舒缓反而变本加厉。来自公共事务学院的白同学说,他们老家有个过年习俗是没有工作的“孩子”都得给压岁钱,而自己作为二十几岁的成年人还领着亲戚朋友们的红包,总觉得很不是滋味。

    调查之中还发现,研究生们春节期间被追问的最多的是婚恋问题。相对于男研究生而言,女研究生们面临婚恋问题的压力更大。来自人文学院的李同学表示,过年叔叔阿姨们纷纷劝其应该快点找个对象,担心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越难找到男朋友了。哲学系陈同学则表示过年回家,家人已经变相为她安排了相亲。亲戚好友这些过度的“关心”,无形之中加大了研究生们的压力,到底回家是欢乐的除岁团圆还是紧张的压力审问,让人不禁打上了一个问号。未婚女研究生正处于一种“高知低婚”的尴尬局面,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的妇女观以及社会角色定位等因素造成的。不少女研究生们更多的青睐于选择能力和才干比自己强、经济收入比自己高的男性,说明社会群体对于婚姻的认知依然是处于“男高女低”的模式之中。随着女研究生们年龄的增长,晚婚、晚育会给她们带来比较沉重的心理负担,而此时来自外界舆论、家人亲戚的询问和催促,更加加重了她们的精神压力。

    这一切的压力主要源于“研究生”身份的特殊性。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群体的基数越来越大,身兼“成人”和“学生”两种角色的研究生们需要协调兼顾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两种身份的转换间多少有点无所适从。在二十几岁的年龄阶段,虽是人生不断丰富自我、不断进步的阶段,同时也是兼顾人生恋爱、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的阶段。研究生的生活方式单调又忙碌,多数从早到晚奔走于教室、食堂、实验室、宿舍,学习压力也大于本科期间。在本是放松身心的春节假期,回到家里却又要遭受亲戚朋友们的追问,似乎真的是不给研究生一个喘息的机会。

    其实,研究生们平时在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习,与亲戚朋友较少接触和沟通,而“过年”是一个与亲戚朋友难得一见的团聚日子,这也给七大姑八大姨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研究生生活的机会。家长和亲戚叔婆们也是出于关心下一辈的好意,告诫年轻人应当珍惜抓紧当下,解决“人生大事”。对此,研究生们与其选择“逃避”春节,不如“拥抱”春节。我们应当学会沟通和理解,面对长辈们咄咄逼人的询问攻势,做儿女的应当主动说出自己的择偶观和人生规划,积极面对就业压力、婚恋压力,通过春节这个能够与长辈们面对面的沟通的机会,既不逃避也不回避自己的压力问题,让父母长辈吃上一颗“定心丸”,并且以此获得他们的理解和尊重,也给自己过一个“不闹心”的春节。

    一样的年,不一样的思考

    春节作为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春节又称为“年”,关于“年”的来源,主要是以九十年代的腊(蜡)祭说、巫术仪式说和鬼节说三种说法为主。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年兽”的故事。腊(蜡)祭说,类似于西方的感恩节。“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事之”的年终祭祀习俗,主要是感谢百神上一年的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伴随着人们为祈求驱疫禳灾而举行的祭祀活动。巫术仪式说,主要来自王娟曾经发表的《中国的春节》一文,以春节仪式活动内容为由,认为“春节应该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是古代人原始信仰之一 —— 巫术的具体表现。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和表演等来驱赶或避开邪恶,并得到平安和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逐渐失去了其巫术的内涵而演变成一种庆祝活动。”第三种:鬼节说。徐华龙在《春节源于鬼节考》一文中说“古时候人们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和生产力的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常为冬天的寒潮所侵扰,又为粮食的匮乏所提心吊胆,早春更是青黄不接、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老人和儿童首先会因饥饿、寒冷及其他各种恶劣的原因而相继死去。看到这种情景,人们会恐惧,会以为是鬼神的作祟。但由于文献不足难以得出一个确切的推断。春节的另一种叫法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极为残暴凶狠的动物。由于“年”害怕红色、明亮的光与巨大的响声,因此当“年”来的时候,家家都挂红色的对联,夜晚点亮所有的灯,并燃放鞭炮。虽然只是一种传说,但过年的风俗就这样保存下来了,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庆祝新的一年到来的一种欢迎方式。杨琳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一书中综合前人的相关研究,得出结论:在夏代以前就已有“年”的概念,有年自然就有过年的习俗,春节是一个极其古老的节日。

    春节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节日,极大地促进了全民族的认同感,成为人们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习俗都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散发出浓浓的过年与春节气息,让人们不知不觉地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之中。

    作为百节之首,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虽说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都象征着团圆,但春节期间与家人团聚的气氛尤为热烈,因此更加得到人们的重视。无论是在外的游子还是异地求学的学子,春节期间都会选择回家与亲人团聚,放下一年的奔波和疲惫,尽情享受家庭的温暖;同时,总结一年的成败得失,规划新一年的美好生活。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亲情伦理,过年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意识,体现了中国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观,体现了人们之间浓浓的亲情味。作为每年第一个传统佳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祖先的尊重,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的认知与保护。

    春节连接着“旧”年与“新”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第一个节日。春节的到来,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对新生命与新事物的期盼与喜悦之情,使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作为阖家欢聚的喜庆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它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节日,一方面给予了人们无限的情感依托,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丰富的文化蕴味;另一方面,中国人对春节等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古人优秀文化的传承与继承。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其精华,充分发扬其优秀的文化精神,为我们的后代保存由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古典与传统的文化之美,让春节的美好意蕴在代代相传中发扬光大。


    第四版

    责任编辑:王铭远

    【影视博闻】

    故乡的烙印——观《记住乡愁》有感

    □本报记者:王铭远

    “我们培田是一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古村落,它的第一代祖宗叫吴八四,第三代吴文贵才搬到我们培田来,因此,培田的开基祖是吴文贵了……”清晨,培田村的吴美熙老人,在雷公子树下为村里放暑假的孩子们,讲述着培田村的历史。雷公子树高大挺直,培田先祖在村口栽下它,希望后世做人像雷公子树一样,既挺且直。村口树下由德高望重的乡贤,乡村中晚辈传授历史,追根溯源,成为延续数百年的传统……乡民们共同拥有的历史记忆,一字一句述说着“故乡”二字的分量,在人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这烙印,是记忆,是乡音,是乡情,也是浓浓的乡愁。

    这是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一集的开篇,以福建培田为角度讲述淳朴乡俗与传统文化。“培田”之意为“以田地培养子孙,靠教育培养后代”的一种以耕读为本的传统文化和理念。人们对田地的倚重,对故土的怀念,就在那源源不断的血脉中,在那土地所散发的气息与芳香中,在那屋上炊烟、院里鸡鸣中。这一切都构成人们不能释怀、想起来就备感温暖和期盼的心灵归属。

    乡愁,总是和它拨动人们内心的某些特定内涵和气韵分不开。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和依赖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所以每每提到“乡愁”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文人雅士、士子情怀里对故土家乡的依恋,那仍然是文人气息十足,仍然是淡淡的伤感情怀。《记住乡愁》就是这样一部以传统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大型纪录片。从201511日开始播的第一季,到现在的第三季,已经两年多过去了,依然好评如潮。每每提及到这部片子,看过的人心中都会涌起感动。这部展现传统村落的民风民俗、乡土之物、文化积淀,梳理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的百集纪录片,实际上就是100个村落故事,是一张乡土文化列表,提出了100个围绕“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之时代价值”的传统文化清单。看到它们,就想到乡愁,记住了乡愁,就是记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寻根之路。

    故乡,是每个游子心中最温柔又宝贵的东西。如今已70岁定居厦门的建筑工程师吴念民,每逢节庆都要回老家培田祭祖。在培田人的心中,故乡是列祖列宗世世代代耕耘的热土,是自己的根所在。故乡的这片泥土捏造了如今的他们,对他们来说,从小到大被抚育的恩情忘不掉,凝聚在血液中的培田精神,更抛弃不了,从出生那一刻,就早已种在心里。这世上最心安处,便是故乡,也只有故乡。

    一年中,总要度过很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背后,蕴含着很深的传统文化。最具代表的清明、端午、重阳、中秋,都或多或少与故乡有关,而春节,这个我们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提起它,所有人都会想到同一个词——“回家”。火车站、飞机场,那些大包小裹的一个个黑点,带着一年的疲惫与收获,回到那个想起来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路上的他们何尝不知道人多、票贵,但每个人都无法拒绝能和家人团圆这样的宝贵机会,所以不管路途有多苦,即便要站个几日夜,换乘几种交通工具,也要回家。这世上的绝大多数人,如果有选择,是不会愿意离开家的。一个人要抛弃亲人、爱人、朋友,抛弃从小长大所熟悉的环境,去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这其中心酸,恐怕只有在外漂泊的人才懂。每每半夜奔波在空旷的马路,每每所做不被周围人理解时,都会渴望家的温暖。在外看到一些与故乡相关的事与人,心里涌起的激动和酸涩,恐怕就是最浓郁的乡愁。故乡对一个人而言,蕴含了太多的意义。我们总要回去,回去,再出发。它既是养育自己的地方,有着父母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是与一个人血脉相连的地方,故乡所赋予一个人的精神,是植入人血脉的,正因为那些从小便耳濡目染的乡情文化,才塑造出了现在的我们,形成了一个个身上带着鲜明文化的个体。

    来自不同地域的人,身上所带的乡情也不一样。中国地大物博,无论在哪儿,都能遇到天南海北的人。与人初次见面,交谈几句,就会问“你是哪里的人啊?”答者回答之后,一般都会得到“原来是那里的人,怪不得我觉得你...”之类的答复,好像他身上带着某种气息,带着他故乡的气息。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虽然如此,但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不同诠释和表达。随着交通的越来越便利,人员的流动加快,回家这件事好像变得比以前更容易了些,但人们身上所带着故乡的气息是永远抹不掉的。无论是口音,还是样貌,无论多久,都会有留下痕迹。除此之外,故乡留给我们的,除了这些外在的形态,最重要的是故乡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那是深深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我从未离开家去外地求学,直到研究生时才初去外地,这一走,便跨了大半个中国。临走时父母的叮嘱还在耳畔,天冷了多穿衣,一个人照顾好自己,遇到问题如何解决之类的话语。也许是不知者无畏,从未离开过家的我,那时充满了对外界的好奇,并不觉得自己面对有何困难,直到真的在外面遇到了事情不知所措时,想起父母那些话,才知道被我当作耳旁风的嘱咐,却是最有用的关怀。每每此时就会想家,想故乡的玩伴,想故乡的菜肴,这时心底会有一丝温暖,却也有回不去的哀愁。故乡,是一个让人骄傲、怀念,时时刻刻割舍不下的地方。身在其中时不觉得,离开了却会格外的想念,在外漂泊的人多半都会有这般感情。每个人身上都会被打上家乡的烙印,不管你愿不愿意,知不知晓,在外时,这便会成为一个人的标签,这身上带着的印记,也算是在想念家乡时的慰藉。作为一个哈尔滨人,我的“东北口音”也自然藏不住,和不太熟悉的人交谈几句便被猜到家乡,我想这应该算是故乡带给我的印记,而从小生活中冰天雪地中的我自然会有些东北人的性子,直爽、大大咧咧,这也是从小我的父母和我的故乡所教给我的。与人交往时坦诚而不造作、待客人时热情又有礼……东北人的豪爽、不造作的特点,潜移默化的被我吸收进我的性格,成为我人际交往、为人处事的方式。

    大多数人回想起故乡,很自然就会想到古树、池塘、老井、灰墙以及涓涓细流、山川草甸这些场景,这些承载着无数人儿时的记忆,是很多人魂牵梦萦的成长符号,“乡愁”也成为了它们的代名词。随着城市版图不断扩张,乡村的景象却日渐凋敝,尤其是大批移民离开故土融入新生活,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许多现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乡愁”更是成为一个容易引人伤感、叫人唏嘘的字眼。现如今人们为春节回家的一张车票而费尽周折,心中惦记的也许正是家乡的亲情与风俗,所为的也许就是纾解和释放心头的那一抹乡愁。当传统文化热潮中的乡愁超越了家乡的一棵树、一条河,而具有了诸如家风或者美食这样的文化外在,乡愁便生了根,长出了灵魂。记住乡愁,记住的不仅仅是家乡的一草一木,美食美景,更是那里的人,那里的情,是祖祖辈辈留下、又经后人发扬光大的精神。记住乡愁就是将家乡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让家庭和谐,社会繁荣。

    当春节假期过去,无数人们怀揣生活的梦想,又要踏上离乡的道路,临行前,只得把那份一份舍不下的乡愁和代代相传的精神,悄悄藏在行囊里。你看那万千游子身上背负了许多,沉甸甸的,外人看来也许是负担,但那份行囊,早已融入进他们的身体,不可分割。这些故乡所教予我们的精神,更是常常萦绕在心头,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乡愁,既需记住也无需记住,因为这颗乡情从每个人出生时便已种下,随着我们的成长也不断长大丰富,早已生长成了身体上一个特有的标记,无论漂泊多远,永不会被抹去。

      

    【文化视点】

    开学了,你的“病”不治一下吗?

    ——书单推荐之治疗你的拖延症

    口本报记者王盼盼

    今年春节,你许下的愿望是否是要完成2014年许下计划2015年做成结果2016年依旧没有完成的愿望?别害怕,你不是一个人!其实这些现代人的通病和我们心理学中时常提到的“拖延症”、“自控力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这些心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呢?期书目推荐以心理学为主题,通过阅读既能让你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又能帮你探听他人世界的秘密。

      

    书名:《自控力》

    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

    出版:印刷工业出版社2012

    《自控力》是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的一本书。这本书基于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课程“意志力科学”,旨在解决现代人生活中遭遇的心理问题,改变自己的思想方式,正确地引导自己的行为,帮助人们从消极走向积极,更加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心理。《自控力》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是因为它针对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给出了清楚的解释和合理答案。同是,它还结合了心理学、神经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自控力做出了全面的解释。

    书分十章,每章解释一个核心概念。每个概念不仅有解释,还有运用到生活中的具体方法。一章引出一章,章章相扣。每一章会纠正一个普遍接受的关于自控力的错误观念,提出一种提高自控力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均来自实际的生活智慧,并且经此书的许多实践者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相信对于每一个认真阅读此书,并且真正根据此书提出的实验在自己生活中实施实验的读者都会有许多启发,读者会有许多收获,读者的生活也会因为与此书的合作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使自己的人生发生改变。

    生活时时处处有挑战,要想更好地迎接挑战,就需要依靠自己的意志力,提高自控力,要提高自控力就需要对自控力有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将自控力的实质进行剖析,使人们更好地正确认识自控力,从而利用自控力帮助自己减压,给人们管理压力提供帮助,从而以健康的方式生活。它的新颖之处在于通过邀请读者参与其中,与读者共同合作,达到读者提高自控力,管理自己的目标,这也是本书的最大特点。

    要想真正从这本书中获益,读者需要自己想出一个挑战。一个比较简单和常见的挑战就是:问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弄清楚自己想要做出改变的,通过意志力的作用,将想法付诸实施。按照书中所提行动,从而改变自己的不好习惯,达到自控的效果。

      

    书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高铭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完整版)2016

    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这本书不是对这两个令人好奇的概念作区分,而是向人们展现出另外一个世界,精神病人的世界,或者说是天才的世界。这是“正常人”无法设想的一个世界。我们不曾关注过这一群体的世界。就算是有人猜测过他们的生活,也是那种令人匪夷所思的世界。关于这一群体的世界,我们所想的虽不相同,各式各样,但是大同小异。而作者却将我们带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与我们想的完全不同的世界。

    此书也被称为“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这本书源于作者高铭对精神病人和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物内心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历时四年多的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利用所有自己的工作之余时间,走访精神病院等机构,与精神病人近距离接触、交谈,最终整理出这一手记。读完此书,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勇气与智慧,能够真正做出实际行动去与精神病患者交谈,并通过巧妙方式成功使得交谈者自愿将作者纳入自己的群体,和作者对话,最终使得作者能够了解到这一未知的世界。

    书的开头以一个小故事开始,这一刻便抓住读者的心理,吸引着读者继续读下去。这本书给读者呈现的另外一个世界,一个神奇的世界。这是隐含在所谓“正常人”的世界之下,作者将这个不一样的世界以一种简短有力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每个章节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群体中的个体是一个领域的专家。这里涉及多个领域的天才,跨越生理学、心理学、量子物理、宗教和符号学等多个领域。阅读此书的历程就像是置身于当时的现场,被作者和被访人的对话深深吸引,逐步改变自己对精神病人这一群体生活的认识偏差。天才的世界在对话中慢慢呈现在读者面前。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回过头来问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心理世界了?对于自己的严重拖延症和微弱自控力,有谁真正花费心思从多个角度去看待过问题?借多个天才之口从多个角度,此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样的世界。换个角度看世界,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换个角度看问题,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阅读此书,也许能够让你改变自己的固有偏见,重新认识精神病人的世界。这种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对于自己也会有一定的启发。面对生活中的压力,面对自身存在的拖延症等不良习惯,或许真的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认真思考,采取一种方式,深入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书名:《哈佛谈判心理学》

    作者:艾莉卡•爱瑞儿•福克斯

    出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

    多数读者看到这个书名《哈佛谈判心理学》,以为是关于谈判的技巧和方法。实际上,这里的谈判是自我与自我的谈判。从此书的英文名字Winning from Within可以看出,这本书侧重于心理,阐述了通过与自己的谈判协商,向着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前进,最终获得成功。

    作者艾莉卡•爱瑞儿•福克斯是国际著名谈判与沟通专家,是哈佛法学院协商谈判课程教授。她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学士学位,哈佛法学院的法律硕士学位。福克斯在谈判和领导方面上有重大造诣,她的书可以帮助读者找到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本书讲的是如何与自己谈判。一个人要想成功,不仅需要和别人谈判,还要学会和自己谈判,领导自己。作者从谈判对方转到自我身上,强调自我谈判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会有拥有梦想的时刻,思考问题的时刻,安慰自己的时刻以及做出行动的时刻。作者将处于这四种状态下的自己分别命名为梦想家,思想家,爱人和勇者,这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四位成员。此书的每个章节细化了这四位成员,阐述了每位成员在内在中发挥的具体作用。内在的四位成员各司其职,为外在的自己服务,他们必须要互相协调,不可忽视每个成员的角色,这样才能让一个人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才能与自己谈判成功。

    此书通俗易懂,语言简单,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会找到共鸣,因为书中提到的许多问题均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心中所想为什么与行动表现如此不同?想象的与发生的差别为什么这么大?许多人会许多次掉进同一个陷阱。许多人许多次给自己制定计划,却都无果而终。这其实都与自己的思维有关。出现的这些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和解决方案。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最佳的救星也是自己。这本书的特点就是帮助读者深刻剖析自己的内在,帮助读者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的亮点在于书中提出的四个角色。梦想家给自我创造梦想,思想家让自己理性思考,爱人给自己安慰和温暖,勇者催促自己做出行动,实现预定的梦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这四个角色的重要性,缺少任何一个都会让自己行动慢于思想。作者对这四个成员之间关系的解释简明易懂,给读者以启发。此书的目的就是要让读者认清自我,正确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变成对自己满意的一个优秀者。这本书告诉读者如何协调好自己的感性、理性和行动之间的关系。

      

    正确的行动需要正确的思想引导。正确的思想需要正确的思维。有些时候,思维形成定势,无法跳出思维围墙。这时候一本好书会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收获,帮助自己正确的思考。如果还有拖延症严重和自制力微弱的症状,不妨阅读上面的三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