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bv国际体育
  • 《与国共进的厦大青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辑
    发布时间: 2019年12月05日


    与国共进的厦大青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辑


    指导老师:曾铮 洪海松 周林琪 王岩芳 林文勤

    主编:陈姗姗 徐嘉慧

    副主编:陈慧慧 谢俊 黄诗洋 吴斐济


    【头版】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年人寄予了殷切希望,述说了中国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一份为厦大学生发声的青年报纸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厦大青年,关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厦大青年风采,讲述厦大青年在祖国建设与发展不同领域中的责任、担当,以及青春奋斗故事。

    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这是厦大青年的使命,是与国共进的厦大青年的赤诚心声!

     

    【第2版】

    历史长河中的厦大青年

    责任编辑:许子宜

    本报记者 许子宜 韩倩雯 邱小丽

    编者按:大学之魂重在精神底色。以校主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爱国精神、以罗扬才烈士为代表的革命精神、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校友为代表的科学精神,共同铸造了我校的“四种精神”,他们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将对话历史长河中的厦大青年,讲述他们青年时期的奋斗故事和可贵的贡献,一起追溯厦大精神之源,感悟每一份成为永恒的精神信念。

     

    建校之路,星火燎原

    他,被我校学子称为“校主”。一声“校主”,是学子对陈嘉庚先生的感念。作为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嘉庚从青年时期就秉承“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在厦门先后创办惕斋学塾、集美小学、集美学村等学校,并于1919年亲自规划、筹备创建我校。

    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陈嘉庚的企业遭遇惨重打击。有人劝他削减汇给厦大的经费,但他却回答:“我吃稀粥,佐以花生仁,就能过日,何必为此担心。”之后,陈嘉庚以“出卖大厦维持厦大”的感人之举支撑厦大。为维持学校正常运营,陈嘉庚开始向南洋富侨募捐“巨款”,然而第一次募捐就碰壁了。他写信向一位“原籍同安,富贯全侨”的富侨募捐,希望对方“能捐五百万否则多少随意”,但对方漠然拒绝。第二次募捐更为曲折,陈嘉庚去信给因生意结识的漳州华侨,言语间尽是恳切求助,他承诺捐的钱将用于修建图书馆,并以捐款人的名字命名图书馆,但仍失败。第三次向在印尼爪哇岛认识的华侨募捐,本以为其返乡看到集美学村和伟德bv国际体育的求学之景,会有所动情,不料对方一口回绝。三次失败后,他仍告诉自己要“尽为厦大奔走之责任”,鼓舞身边华侨商人“尽力支持祖国的教育大业”。他曾在自传中记录到“筹资办学期间,难处重重,外人不知;中间苦况,每多误解,且或讥为商人见异思迁或敷衍潮流”,即使如此,他仍不怪外人所言,在维持厦大正常运作时,常常“钱未到手,就先准备把它用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企业来办学。在陈嘉庚的努力与坚持下,厦大被国人评为:“其能超然独立,专心以从事研究者,在华北惟有南开,在华南惟有厦大而已”。这也是我校“南方之强”称号的由来。后来越来越多华侨被陈嘉庚的信念所打动,纷纷献力于国家教育事业。

    陈嘉庚先生在青年时做出了教育兴国的选择,自称是“爱国愚诚所迫”。虽然他一直身居海外经商,但每每回国定是先去厦大关心学子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分享国外的发展教育与科学事业的经验。他用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他对我校学子的谆谆教诲、殷殷期望。

     

    坚定信仰,至死不屈

    他,是我校的第一位烈士。在仅有的二十二岁生命里,罗扬才将他的青春献给了革命事业,用行动践行青年担当。“青年多有志,捐躯为家国”是他一生的写照。

    192722岁的罗扬才领导厦门人民进行多次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使国民党右翼对罗扬才恐慌和仇视,扬言要“干掉罗扬才”,同时制造舆论:“如果罗扬才愿意放弃总工会,离开厦门,可以送他10万元”。爱戴罗扬才的革命同志劝说他暂离厦门,免遭毒害。罗扬才却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对右派的威逼利诱置若罔闻,他说:“我不能走,这里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去做。”49日,国民党反动派公然发动反革命事变,包围厦门总工会,逮捕了罗扬才等人。在狱中,罗扬才经历非人折磨至死不屈,对党忠贞不渝。在托叔父转交给中共闽南特委的信中,他与同志们深切诀别:“为革命而死,我们觉得很光荣,很快乐。各位同志,不必为我悲伤!应踏着我们的血迹前进!”192762日,在《国际歌》声中,一代英杰罗扬才英勇就义。

    经厦大教授陈炳三证实,罗扬才在诀别信的最后还写道:“我家有年迈父母,各同志有能力时便照顾一下。”二十二年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不是昙花一现。他舍小家成大义,把青春奉献给中华民族解放事业,面对困难勇往直前,面对需要义无反顾,这份献身革命的毅然与果敢,变成囊萤之光照耀我校学子坚定向前。

     

    不卑不亢,归国任教

    他,是国立伟德bv国际体育的第一任校长。他自强自勉,赴美求学,在异国为国人争气,为建设祖国毅然回国,肩负起了国家教育的重任。

    1922年,20岁的萨本栋赴美留学。求学期间,萨本栋目睹华人的艰难困境:被歧视排斥、不给租房、理发、被刻意刁难。愤愤不平的萨本栋与同学组织中国学生会,被选为干事。通过积极展现中国留学生的品德风范,改善美国人对华人的偏见。在名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努力下,萨本栋先后取得斯坦福大学工学学士和麻省伍斯特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成为著名的西屋电气研究员,拥有优越的职位,丰厚的物质待遇,为许多留学生所羡慕。但他时刻不忘“为贫穷的中国争气”。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列强觊觎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萨本栋身在北美,心在中华,为国家民族危亡忧虑。

    面对异国歧视,萨本栋伸华人志气;面对家国危难,萨本栋舍弃功名成就,为祖国教育奉献终生。今日厦大学子亦应秉萨本栋校长自强精神,常思国之所需,常习强国之识。    

    治学救国,矢志不渝

    他,曾在毕业时沦为失业青年,但“教育救国”的志向从未改变。为寻求变革社会之道,他投身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郭大力一齐翻译《资本论》等多本经典著作,促进了马克思经济学史在中国的传播。

    1924年,23岁的王亚南,抱着“教育救国”的志愿,到武汉中华大学教育系读书,1927年毕业。可是,在毕业即失业的旧社会里,等待他的是坎坷的前途和命运。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学教育系毕业生,竟连一个小学教师的职位都谋求不到,教育救国的夙愿顿成泡影。作为失业青年,他所想的不是个人私利,而是在四壁严迫的黑暗社会彻悟,要对人民真有所作为,必须投身到时代的潮流中,他开始思考青年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问题。1928年,27岁的王亚南辗转到杭州大佛寺,权且栖身。在大佛寺,他碰到了同样忧国忧民的郭大力。两人志趣相合,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才有了后来的《资本论》经典译作的产生。

    此后一生,王亚南校长在科学的路上踏踏实实。他倡议成立 “中国经济学”,他常说“不能按图索骥似的套用现成的公式”,要求中国经济理论工作者重视中国国情的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社会经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学救国,从不停歇。

     

    偷取时间,攀登高峰

    他,是可爱的时间偷取者,又是可敬的科学攀峰者。陈景润证明了“1+2”,对难倒数学界二百多年的“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着不同的高峰,而科学的高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到达,需要进行长期的积淀。为了增加学习时间,陈景润出尽妙招,成为了“偷时间的人”。

    黑夜,是他 “偷时间”的绝佳时机。在中科院数学所工作时,景润住在中科院集体宿舍里,按照规定,晚上十点必须熄灯。为了不影响他人休息,他搬到一楼一间三平方米的洗手间里。洗手间没有暖气,为了御寒,他就在窗户糊上好几层报纸,并请人装了电灯,以供照明兼取暖。在这狭小的天地里,他背靠墙壁,席地而坐,着魔似地埋头计算,经常通宵达旦。

    动荡与苦难,亦无法阻挡他“偷时间”的脚步。在“文革”期间,即使身心遭受极大摧残,景润仍然没有中断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证明过程的演算,全是他趴着一笔一笔算出来的。一盏煤油灯,一支笔两麻袋的草稿纸,陪着景润度过了在苦难中偷来的学习时间。

    科学是一座永无止境的高峰,偷取时间孜孜研究、苦苦追寻,是为了积淀知识,扎实基础,以进一步追求真理,寻求突破与创新,不断缩小与科学高峰的距离。

     

    【第3版】

    青春有为,自强不息

    责任编辑:陈姗姗

    本报记者 吴奇艳 林佳丽

    编者按:厦大青年的青春,是奋斗的青春,是激情的青春。建校近百年,“四种精神”就像厦大的一条血脉,流淌在每一位厦大青年的体内,激励一代代的厦大青年在各自的时代谱写属于自己奋斗的青春乐章。老一辈厦大工作者潘懋元教授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驱,他从青年时代就将一腔热血奉献给教育事业,赤诚之心始终如一。青年一代的厦大工作者潘越教授勇担人大代表的责任,坚定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评为伟德bv国际体育2019年“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之一的肖宁遥老师,始终对教育事业满怀热情,勇于创新。他们的青春,虽所处时代不同,却都在厦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我们不禁想要倾听他们青春奋斗的故事。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人们都尊敬地称呼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潘懋元教授为“先生”。99岁高龄的潘先生,如今依然躬耕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每周定时定点地给博士生上课,在高等教育这块广袤的田野上孜孜不倦地耕耘。“我延缓衰老的办法就是勤于用脑。”先生笑言。

    从小学到中学,又从中学到大学,“教师”是潘懋元先生始终不变的身份,也是他最引以为豪的身份。15岁那年,潘先生到揭阳私立树德小学教书。他第一次上课的经历并不顺利。尽管花了很多心思备课,可到正式讲课的那天,他还是紧张得在十几分钟之内就将准备好的内容讲完。这次失败的教学经历使先生意识到,教书里面存在着大学问。于是他专门找了许多教育学的书籍进行阅读和研究,并在随后的学习生涯中系统学习了教育学课程。渐渐地,他真心喜欢上了教育。多年来丰富的教学经验使潘先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理念,他强调在教学中用实践检验理论的重要性,“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实践”是先生贯穿教学始终的重要环节。

    在大学教书时,先生意识到“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中学生一样来教育”,首次提出了“高等教育”的概念。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高等教育的幼苗终于等到合适的时机,以厦大提供的丰沃土壤为基底,茁壮成长。先生创办并主持了全国第一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伟德bv国际体育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此后,他开始招收中国第一批高等教育硕士生乃至第一批高等教育博士生。研究室也由教育部下达编制改为所,于198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学重点学科点,现在的伟德bv国际体育教育研究院便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潘先生培养的研究生现在成为知名学者、专家的近50人,已获得学位的硕士、博士百余名。

    潘懋元先生善为人师,也乐于施教。他认为当老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他说:“我一生最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其他的职业,大多是‘人一走,茶就凉了’,当老师的,茶永远不凉,教师这个职业是最给人幸福感的职业,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是‘播种者’,又是‘收获者’。学生的成长是我最大的收获。”得英才而育之,这是一名老师的最大快乐。

     

    潘懋元先生寄语青年:“敢为天下先。”

     

    立足两会,谨行师责

    2018年,于潘越老师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任职一年零八个月,潘越老师的足迹已遍布福建省9个地市,并且走出福建省,到全国多个省市参加履职工作。在众多国内外会议中也能看见她的身影。“2018年,我的履职天数超过70天,今年应该不会少于这个时间。”她自豪地说道,“从基层到外交场合,都是之前人生不可能想象到的机遇和舞台,我的视野开阔了很多。”最让她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身为全国人大代表肩上担的那份责任与使命。“人民代表不是花架子,自己的担子重了。”教师的身份也让潘越老师能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人大代表的履职义务。“我们会深入基层,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倾听他们的呼声,然后作为一个中间渠道,把基层遇到的问题总结提炼出来,提交给中央的相关部门解决。这是一件为社会做贡献的事情,很有意义。中央部委的各个部门都会很认真地对待和尊重我们的意见,更让我感到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和考察,了解基层百姓们所面临的问题的必要性。”

    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以后,她的生活除了厦大,上至外交场合,下至基层,新鲜的人和事也给她的学术研究带来新的方向和灵感。“我可以把人大代表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看以及接触到的调查数据运用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做一些转化。我们常深入乡村考察扶贫工作。我研究的领域是公司金融,近年来应证监会要求,许多上市公司会在年报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精准扶贫情况,于是我会好奇上市公司精准扶贫的目的是什么?真实效果如何?扶贫之外是否会获得一些额外好处?多想想这些问题,一篇好文章也许就出来了。”

    不论再怎么忙碌,身为授课老师,她该上的课,一节不落,全部完成;身为研究生导师,每周的学术研讨会,一周不落,都会坚持参加;身为学者,工作出差,晚上抽空也会看看论文。“作为教师首先要教书育人,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一定要做好。”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生的重视都让人由衷钦佩。“学生就是你未来的财富,他们的成材就是你自己最大的成就。”

    不忘初心,莫负芳华。她的拼搏、认真与奋斗,无疑是对“莫负”最好的诠释,也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潘越教授寄语青年:“不忘初心,莫负芳华。”

     

    教书之道,以爱育人

    “既爱一行干一行,也干一行爱一行”,这是肖宁遥老师的真实写照。她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准则,时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改进教育方式。

    “这是我选的最难的一门课”,肖老师始终对第一次课堂一位韩国留学生的这句话记忆犹新。“她让我明白教学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个时候,我上课只注意到我想表达的内容,没有注意到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肖老师立即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并开始第一次的编书经历。“把现当代文学分成了背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几个章节 ,编写成一本适合外语习得者实用的现当代文学教材。”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初学汉语和参加HSK初级考试的学生反映市面上没有对应的阅读教材,于是她又开始新的挑战——用HSK大纲一级150词编写阅读用书,其中包括不同篇幅难度循环上升的阅读故事,并结合外国学生的学习特点,部分编写成韵文的形式。这种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赢得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北语社也邀请她将这些写作的阅读故事编写成一套系列分级阅读教程,如今已有60本体量。  

    为中外文化交流事业奋斗十余年,肖老师始终认为,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大家的心灵是相通的。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她经常鼓励留学生跟中国人交流。肖老师是厦大海外教育学院“中国日”的创始人和总导演,至今已经举办六届活动,带领它不断发展壮大。在一届“中国日”活动中,她策划了一个特别的诗歌朗诵:这个节目由两个不同国家的学生交错表演,孟加拉国学生用中文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国学生用孟加拉语朗诵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歌。这既是致敬当年泰戈尔与徐志摩的友情,也是两国人跨越文化与语言在情感上达到的共鸣。此外,她从来厦大的第二年就开始辅导并带领学生参加CCTV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在第一次假期集训时,恰逢家中亲人生病,她选择在重庆与厦门两地来回奔波,照顾家人的同时坚持给学生培训。在第二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上,伟德bv国际体育获得一个银奖、一个鼓励奖、两个优秀奖。在肖老师的指导下,吴雨翔、白婷丽等人也开始了在中国的演艺生涯,这也给学弟学妹们更多的鼓舞。   

    肖老师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教育方面不断探索求新,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中外学生的喜爱与支持。于她而言,教育是双向且有意义的事情,“不仅是我在丰富他们的人生,他们也在丰富我的人生。”

     

    肖宁遥老师寄语青年:“坚持也是很重要的。在身体健康允许的条件下,还要多尝试。在青年的时候经历足够多,未来会有更多的选择。”

     

    【第4版】

    吾辈当自强

    责任编辑:徐嘉慧

    编者按:“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一代的厦大青年已经长成,并且活跃在社会与校园的许多领域——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等众多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他们早已准备好书写自己的青年故事!

     

    高瑜聪:我愿做一只用心奉献的白鹭

    本报记者 严也宽 吴斐济

     

    她是伟德bv国际体育管理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她是伟德bv国际体育法学院2012级本科生、2016级民商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她是2017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礼宾志愿者,获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志愿服务“国家级杰出志愿者”、厦门会晤筹备和服务保障工作“省级先进个人”;她更在2018年福建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最美”中获得“最美志愿者”称誉,并且入围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她是高瑜聪,一个爱好唱歌、热爱主持、喜欢配音的女孩,一个在校期间获得多项奖学金及荣誉称号的学生表率。现在,担任辅导员的她,将与我们分享她和厦大学生、和志愿服务的故事。

    当高瑜聪还是一名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时,她便已经开始在法学院接手本科生辅导员的工作。年轻的她虽是初出茅庐,但是只要是她负责的工作都能够正常运行。同时,她在法学院的宣传中心担任指导老师,她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对学生们最好的言传身教。

    和学生沟通,关注学生的动态,是辅导员工作的一大部分。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和学生谈心,询问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这是她的辅导员工作中常有的事情。当同学们有问题、有困难无处倾诉时,她总是愿意侧耳倾听,给予安慰,并引导同学们直面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亲切和气的她就像同学们的一位学姐、一个朋友,大家都很喜欢她,许多同学都亲切地称呼她为“瑜聪姐”。

    高瑜聪打动人们的原因,不仅在于她对待学生的亲和力,更在于她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始终如一的热情与奉献。在厦大的七年时间里,从本科新生入校到硕士毕业,高瑜聪经历了无数次志愿服务,完成的工时长达数百个小时。学校日常的志愿服务中,总是会有她的身影。除此之外,她还参与了国际法新发展学术会议、第九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金砖会议等重大会议的志愿服务工作。

    能完成一些值得骄傲的志愿服务,一直都是高瑜聪心中的梦想。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如此高级别之会议,对志愿者处理事务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这次志愿服务中,出色的表达沟通能力、突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她笑着说道。这次会晤涉及保密工作,所有志愿者提交的个人照片,都需要经过肉眼核查。高瑜聪作为这方面工作的负责人,凭借肉眼审查了一千多张照片,最后提交到团市委审核时,合格率居全市第一。

    前些日子,在手机上打开微博,或许就能看到身穿志愿者服装、面带灿烂笑容的高瑜聪。她作为厦门“小白鹭”志愿服务队伍的成员,代表队伍出现在大家的眼前。随着国家的发展,重大会议越来越多,也催生了一批乐于投身志愿服务工作的年轻人。“小白鹭”志愿服务队伍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如今担任管理学院辅导员的她,比起学生时代,忙碌之事只多不少。但是,她仍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乐此不疲。“志愿服务让我感到十分快乐,所以,我愿意一直志愿下去。”她如是说。在大学的求学生涯中,高瑜聪在厦大度过了人生中重要的七年。她毕业后选择留在厦大从事辅导员工作,如今已是她在厦大的第八个年头。辅导员工作和志愿服务都是她生活的重要部分,“做一只用心奉献的白鹭”,她的青春故事还在继续。我们相信,这一故事日后定会更加精彩!

     

    敢为引领者,与国共逐梦

    本报记者 黄诗洋

    通讯员 江子扬 李嘉臣 方晨亮 吴斐济

            

    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落下帷幕。在这次赛事中,我校涌现出新的一批为梦拼搏的有志青年。他们敏锐地察觉到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以及新时代下国民的新需求;他们无畏追梦路上的艰难困苦,勇于挑战自我;他们将青年人的青春风采展现到了极致,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他们敢闯敢试的拼搏精神,代表伟德bv国际体育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夺得43铜的好成绩。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四支金奖团队,一探他们在前进道路上“与国共逐梦”的志向与担当。

     

    生命科学学院“超菌克星——细菌性疾病诊断全球领跑者”

    抗生素乱用和细菌性疾病诊断问题一直难以攻克,生命科学学院团队怀揣着改善人类健康的医者仁心,抓住难点痛点研究,深耕十余载打造了“超菌克星”这一国内首创的细菌性疾病全流程平台,实现菌种鉴定和耐药监测两个功能,突破细菌监测领域的技术难题,在这一领域开拓出一片独属于他们的天空。

    他们拥有国内外发明专利11项,依托两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跨学科多层次研究,领跑全球细菌疾病监测行业,得到了投资人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医疗健康事业贡献了厦大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瞄准市场的空缺,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样敢闯敢试的冒险精神,助力他们成为这一领域的全球领跑者。

     

    医学院“承葛生物——精准化菌群移植领航者”

    医学院团队创立了“承葛生物”,这是全国唯一一个提供精准化菌群移植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建立了从供体筛选到移植方式选择的精准化菌群移植治疗平台,凭借着良好的商业性、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出色的创业团队,获得大赛评委的高度认可和青睐。

    公司创始人肖传兴博士和菌群打交道已久,他曾用菌群移植技术治愈了一对自闭症双胞胎,让孩子的母亲5年来第一次听到孩子叫“妈妈”。这也让他深受触动,决心要用自己的技术帮助和服务更多的患者。他表示,要肩负整合微生态、复兴大健康的使命,立志成为全球微生态医疗的领航者,把创业梦融入中国梦,为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管理学院——“尾矿寻宝:金属尾矿清洁高效整体解决方案领跑者”

    成功需要不断试错,在距离“互联网+”大赛不到三天的时候,团队ppt方案思路全部打破重来,然而不破不立,跳出思维定式,勇于突破,也许能有更大收获。拥有这样的敢闯敢试的勇气与创新思维的是管理学院的“尾矿寻宝”项目团队。

    “尾矿寻宝”项目团队以“做保护环境有为之人,还百姓绿水青山”为己任,着力解决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尾矿治理难题。他们经过长达五年的技术攻关,形成以四项核心技术为依托的清洁高效的整体解决方案,大幅提升尾矿的综合利用率,真正实现“变废为宝”。未来,他们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全力进军海外市场,使中国的行业领先技术惠及全人类。

     

    能源学院“秸秆变形记——农林废弃物提取低聚木糖的生力军”

    我校能源学院团队的“秸秆变形记”项目,参加了本次大赛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致力于将创新创业项目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助力精准扶贫脱贫。在实地调研中,“易田思甜”团队发现农民深受废弃物困扰。他们另辟蹊径,将果枝、秸秆等农林废弃物通过技术手段转换成低聚木糖,从而提升农林废弃物利用率,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项目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将自己的逐梦之路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相联系,展现了厦大学子将创业梦想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激昂风采。

     

    国防生颜恺壮:携笔从戎,坚毅报国

    本报记者 徐嘉慧

     

    “国防生是为国防而生。” 来自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的2016级国防生颜恺壮告诉我们,这是他的字典里“国防生”的定义。三年前,他怀着对伟德bv国际体育革命精神的崇敬,怀着参军报国的理想,迈进厦大校园,成为了一名兼顾学业与军事训练的国防生。在厦大国防生集体强大凝聚力的感召下,在身边优秀的国防生战友的影响下,他明白了新时代军人肩负的“强军”、“兴军”的千钧重担与光荣使命。

     

    磨炼•收获崭新自我

    颜恺壮来自江苏淮安,那里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自小受到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的熏陶,这启发了他从军报国的理想。于是,他踏入有着“革命精神”传统的伟德bv国际体育,加入了国防生的队伍。

    “成为国防生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这让我重新定义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奋斗价值。”颜恺壮这样描述国防生的特殊经历带给他的收获。他说,自己从前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青年,而成为国防生后,他在体能训练中提高身体素质、磨炼意志品质,在队列步伐的行进与变换中,学会团结、学会协作,在日常内务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军政学习中汲取先进思想和军队与国防建设理论。经历国防生的艰苦训练,他明白“重担在肩,使命在怀”,成长为一名敢于担当的后备军人,准备着“接过大旗,继续攀登”。

        

    遇见•携手共担使命

    对颜恺壮来说,国防生的经历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他的“战友”,是对他影响巨大,也常常让他感动的一群人。

    在国防生模拟连负责宣传报道工作的颜恺壮,总是能观察到许多一般人看不到的事情。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大一暑期赴南昌陆军步兵学院进行集训,“有人匍匐卧倒连续练习多次,膝盖和手肘都磨破了,手掌也划破了,等到晚上才自己偷偷处理伤口,只为不影响次日的训练。”从那时起,颜恺壮就觉得,能和这样一群青年携手同行是很有意义的事,他们也互相传递着前行的勇气和信心。

    身边有战友,向前看更有优秀的前辈作为榜样,让他更加明白了一名军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在今年的国庆阅兵中,陈浩南学长、张家祎学姐、吴锴学长等优秀的国防生学长学姐入选阅兵队列,在不同的方阵中展现厦大学子自强不息的风采。”颜恺壮在同几位学长学姐的交流中得知,他们参加阅兵,最大感受有二:一是“累”,二是“值得”。“队列训练没有捷径,只有苦练”,长达半年、日复一日的训练,只为天安门城楼前短短几十秒的完美表现;但是,能够代表中国青年一代军人,向世界展现中国军人的坚毅气质和风采英姿,这让他们觉得无比值得!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这是颜恺壮很喜欢的一句歌词。作为一名国防生,他最大的理想是在不远的未来,以学成的本领为科技兴军、国防建设添砖加瓦,助力强军兴军之事业。如此,方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第5版】

    躬行实践,踏足南北——青春告白祖国,我们在行动

    责任编辑:谢俊

    本报记者 胡 霞 刘 慧 蔡慧雯

    编者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厦大青年不仅研究理论、钻研知识,还躬行实践,勇做时代的开拓者与实践者。今年夏天,他们前往祖国的大江南北进行实践调研。党性教育、项目对接、医疗服务、教育公益等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除此之外,他们还走出国门,奔赴海外,靠专业之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厦大青年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助力中国梦。

     

    党性教育实践:不忘初心,筑梦红色之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个夏天,我校实践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爱国主题教育,筑梦青春红色之旅。

    作为“青马工程”2019年实践团七组的组长,魏睦家同学暑期的朋友圈是“红色”的。他和其余14名小伙伴一起奔赴井冈山参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践活动,接受井冈山精神的洗礼。回忆在井冈山的实践生活,他说到“课堂上,我们回顾井冈山的历史,映山红的歌声打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扉,这是我们的同窗之情;实践基地里,我们奋勇向前、百舸争流,竞争着也相互鼓励着,这是我们的战友之情。龙潭深处,我们心手相连,走过的每个石阶、擦过的每片青苔,都记录着我们一路扶持、欢笑的瞬间,这是我们的手足之情。井冈山的一草一木,一朝一夕,都写满了属于大骨班的故事,这是属于我们的井冈情。”

     

    项目对接实践:知行合一,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7月,“黔南计划”团队再次启程前往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尧古村开展“尧上风古”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调研。此前,“黔南计划”团队已经与爱心书屋等学生组织达成合作意向,将与尧古长期对接,使黔南特有的古法自然扎染技艺可以在更多地方发光发热,被更多人认识、熟悉和喜爱。

    “黔南计划”团队成立于2014年,隶属西部梦想社团。该团队连续六年前往贵州省黔南荔波县尧古村进行调研。调研期间,团队成员们制作了相关的纪录片和杂志,同时为当地扎染品打造了“尧染”品牌,设计出的包装袋已投入使用。

    今年“黔南计划”实践队一共有12名成员,以老生带新生的形式展开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除了对尧古传统文化有更确切的认知,学会扎染制作的全过程外,他们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包括我校校友会的宣传、荔波电视台的采访报道和当地村委会的大力支持。“我们去了六年,当地很多爷爷奶奶和民宿阿姨都认识我们,对我们很热情,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温暖。”团队接下来将继续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多个方面开展帮扶工作,在更大程度上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项目对接实践队的成员们用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当地农民的生活提供了帮助,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通过与当地农民签订合作协议保证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医疗服务实践:深入社区,助力健康中国

    “小康不小康,还得看健康”,医疗卫生与老百姓息息相关。这个暑假 ,我校派出了“医心为疆”实践队、“医药百乡行”实践队等多支实践队深入不同地区,进行社区医疗服务。“医心为疆”实践队就是其中之一。

    “医心为疆”暑期实践队由13名厦大医学院师生组成,“医”代表伟德bv国际体育医学院学子,“疆”代表新疆“医心为疆”,即厦大医学院学子一心一意为新疆人民服务。暑假开始后,团队成员一行从厦门出发,驱车84小时,行程超过5000公里,到达新疆深度贫困县之一的阿克陶县,开展爱党爱国宣讲与医疗卫生扶贫等志愿活动。师生们以专业知识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以爱国热忱促进民族团结;以身体力行弘扬劳动教育精神,为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贡献了厦大青年力量。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了解到祖国南疆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居民的医疗意识较为薄弱,他们对于肆虐当地的慢性传染病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少人对于去医院检查和就诊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因此疾病不能第一时间被发现。我们觉得我们有这个责任去宣传肺结核的相关知识,尽我们所能去影响当地的一部分群众,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当地居民的医疗卫生意识。”这体现的是一名医学生的使命感。“想到能够为新疆,为祖国,做出我们自己的的努力,我们就有无限动力。”

    实践队的成员们虽然相互认识还不足一星期,但是他们却像生活在一起很久了的大家庭,所有人都在为这个家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像一颗颗螺丝钉铆成了一体,去完成这次平凡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

     

    教育公益实践:线上辅导,创新支教模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为充分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力量,我校积极开展了大量暑期大学生支教实践活动。其中,国际学院王熙月等学生组织创办的“红树林公益教育实践平台”打破传统支教方式的局限,应用信息化技术水平,将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新型支教模式。

    作为青年创新团队,“红树林公益教育团队”致力于农村公益教育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的方式,开阔农村孩子们的视野,使他们更加有效地接触外界资源。今年5月,红树林公益教育团队来到龙岩市连城县,通过向当地中小学生分享学习方法,传授学习经验以及进行心理辅导等方式,开展线下支教。此外,团队还带领中小学生们进行团队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向他们传递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此次线下支教活动也是线上平台的一种宣传,志愿者们向当地中小学生介绍了“红树林公益教育线上平台”,并将平台的使用方法向学生们进行了讲解。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当地学生家长们的好评,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今年暑假,团队共派出29支实践队伍,志愿者人数高达210人。这些实践队伍先后奔赴我国12个省份。今年7月,团队前往支教的第一站福建三明永安市清流县。此后,团队陆续前往贵州省遵义、陕西延安等地。团队结合地区特色,为当地学生们带来了一系列有趣、有意义的课程。化学小实验、编程课程等全新课程使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情况,团队还进行问卷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当地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不断更新改进平台,推出更加适合贫困地区线上教育平台。红树林公益教育团队,积极助力农村教育发展,坚持做到扶贫与扶志,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海外实践:到更远的地方讲好中国故事

    今年夏天,伟德bv国际体育新闻传播学院的人民网澳大利亚暑期实践团队走出国门,奔赴澳洲,靠专业之长扎根主流媒体,以新闻实践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讲中国故事,用青春实践庆祝祖国的70岁生日。

    此次共6名同学奔赴澳洲新闻实践基地,在异国他乡进行了近2个月的国际新闻传播实践。他们全面接触了新闻生产制作的整个过程,参与了“歪果仁眼中的中国”系列报道;见证了新中国70周年华诞暨澳中友好之夜庆典的举行;目睹了悉尼华人的爱国护港和平游行;记下了悉尼华侨华人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征文颁奖晚会等等。

    实践小组组长、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郭翔宇称在此次实践中收获满满。“在这里,每做一点都会有所呈现,锻炼的机会很多,可以在一个活动里看到不同媒体的报道风格。除了工作上的提升,还能和当地人交流,感受文化。”其他几位同学也都受益匪浅。2016级国际新闻班本科生吴永晔回忆到,“第一次投入到媒体工作中,在把上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突发状况,这也让我深切体会到理论和实际结合的重要性。”2016级广告学系本科生林宇阳说,“我去悉尼歌剧院报道冈瓦纳世界合唱节的盛况,记录来自中国的天籁之声。这份经历为我过“语言关”、融入当地社会、真正成为一名独立的记者提供了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暑期实践结束,团队成员满载而归,除了收获满满的作品,也让这群青年学生对“祖国”这两个字有了新的体会。

     

    【第6版】

    携手同心,青春共进

    责任编辑:徐嘉慧

    编者按: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伟德bv国际体育与港、澳、台三地地缘相近,越来越多的港澳台老师来到伟德bv国际体育交流、任职,也有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学生到此求学。共和国成立70周年,对他们而言也同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是什么促使他们来到祖国大陆东南隅的厦大呢?在这里的他们,又有什么不一样的青春故事呢?本版将走进厦大港澳台教师与学生,倾听他们的青春故事。

     

    斩不断的归属感,舍不下的赤子心——澳门青年与厦大的故事

    本报记者  于利博 徐嘉慧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澳门》描绘了20世纪上半叶旧中国的四分五裂。而在21世纪的今天,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失散已久的孩子已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整整二十年。二十载岁月流转,二十年交流融合,一代又一代的人往返于澳门与内地,足迹变换,那一份赤诚之心与强烈的归属感,却从未改变。

    经济学院2017级的陈琳(化名),生于1999年,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同龄。她的求学路几经辗转,从澳门到福州,又返回澳门,如今的她又来到伟德bv国际体育。生活在澳门回归后的时代,她的成长见证了澳门与内地的合作与交流。

    小时候,她第一次踏入内地,“是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受”,陈琳这样描述。90年代末,福州市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已经基本上建成小康社会。在福州,她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在祖国给予澳门同胞的关怀和福利中成长。一直到小学毕业,她在内地生活了整整十二年。

    后来,陈琳回到澳门,度过了六年初高中学涯,而到了大学阶段,她又回到了福建,来到了伟德bv国际体育。她告诉我们:“亲情是一条神奇的纽带,联系着相隔千里的人们。在福州的爷爷奶奶是我心中重要的牵挂,因此,我对福建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正是这份情感促使她再次来到内地,进入伟德bv国际体育。在这里,能够时常看望祖辈,尽一份思念与孝心。

     

    香港青年林业翔:迎难而上,发现最好的自己

    本报记者  于利博 黄诗洋

     

    “在幼儿园的时候,回到内地的故乡,那时大家都住在一个院子里,院子里有一块很大的空地,许多小孩子经常在那里玩耍。”这是来自香港的经济学院2017级的林业翔同学对大陆的最初印象。“现在回到故地,发现空地已成为了停满汽车的停车场。”这样的变化,让这位香港青年感慨不已——“时代在进步,中国在腾飞!这是蓬勃发展的祖国!”

     

    自我鞭策,迈入厦园

    “我是一个比较懒散的人,” 林业翔自嘲道,“而香港因为学制的关系,学习相对轻松,学习压力不大,所以我希望能前往内地更大的学校,趁着自己年轻,再逼自己一次,让自己有一些压力,收获更多的知识。”因此,当他了解到伟德bv国际体育的优质教育资源,看到伟德bv国际体育悠久的革命历史,以及一代代先辈们的努力和汗水,他怀着崇敬和虚心的态度,回到了祖国内地,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祖国内地。

    作为香港青年,初入厦大时,林业翔遇到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来自学习上的。香港与大陆的数学学制不同,在表达上也有许多不同,例如一些符号的表达顺序不同。面对这样的差异和知识的断层,学习高数的过程是非常不易的。但是,他身上的韧性不允许他轻言放弃,他用奋斗精神激励自己,用一个个无眠的夜晚,战胜了数学,也战胜了自己。在学习之余,他还踊跃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活动,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在校学生会服务同学,同时也是学校排球队的一员。据他所言,这些经历不仅使他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也使他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在工作时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在闲暇时大家可以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在谈及祖国时,令林业翔印象最为深刻的记忆,是小时候从内地传至香港的大事件: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个不同寻常的夏天,他每天放学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看一看奖牌榜上又有什么变化,中国队当天又摘取了多少枚奖牌。每当中国的奥运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获得极佳成绩时,他的内心是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更激动人心的是,良好的身体素质让他被学校选中。他获得了在中国香港传递奥运火炬的宝贵机会,成为了一名小火炬手!从那时起,奥运火炬已经点燃了这名香港青年的奋斗志向。也许举着奥运火炬跑过的距离并不算长,但是火炬点燃的斗志,在此后很长的时间里都激励着他,不断向前。

    “惟愿祖国的明天越来越好,也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自己能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绵薄之力!”这是林业翔最质朴、最真实的想法。我们相信,他的愿望终将实现。

     

    台湾教授张惟捷:以古文结缘,助推两岸共进

    本报记者 戴雨霏 黄诗洋

     

    生于台湾、长于台湾的张惟捷副教授,是在2015年来到大陆的。自1月起,他在人文学院中文系任职,与中国古文字、甲骨文与殷商史为伴。在大陆的各大高校中,来自海峡对岸的台籍老师不多,而张惟捷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虽然海峡阻隔了台湾与大陆,但是,当你拿起那些传承千年的文字,当你了解两岸青年的共同志向时,你就会知道,有些东西,从来就没有被隔开。

     

    古文之缘,两岸相连

    张惟捷,是一个很有韵味的名字,这三个字挂在伟德bv国际体育人文学院的官网上,也来回于学生们热切的交谈间。张教授嗓音醇厚,说话从来不疾不徐,曾有相熟的厦大学生打趣他说话像台剧里的男主角,他小小的惊讶了一下,感慨道:“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竟如此自然而频繁!”

    其实,自2013年从台湾来到大陆起,能让张惟捷教授感到惊讶的所谓“文化冲击”并不是太多。长期关注着中国大陆发展的他坦言,亲身接触的大陆与他想象中的样子“基本没有出入”。来到大陆前,他就职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院,主要研究中国古文字、殷商史等。正是对自己研究对象的热情和执着促使着他来到大陆,来到这片古文字发源的土地。甲骨文、殷商史作为学科,它们是年轻的,但没有人能够否认,它们已经在风浪中绵延千年。作为学者,张教授乐于走近文化的谜团,更愿意去揭开神秘的面纱,去传播美好。从学术方面讲,大陆是更好的平台,伟德bv国际体育与台湾隔海相望,地缘难断,对台湾人的友善也更让他安心。

     

    中国青年,迈步向前

    “相比台湾的大学生,大陆学生通常更有朝气,有拼劲,这份进取心是十分难得的。” 对两岸青年都有深入接触的张教授如是说。他注意到许多大陆学生大一大二就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制定目标、不懈努力。他们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给张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张惟捷老师也承认,两岸青年存在一些分歧,但即使是亲密的朋友之间也难免有分歧,不必视分歧为洪水猛兽。“我很乐观”,张老师这样说道,两岸都在向前发展,两岸的青年也都在成长,“年轻人是中国的未来,他们终将走到一起”。为此,张教授也愿意做两岸青年交流的桥梁,和社会各界一起促进两岸的相互了解和接触。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张教授提到自己本科时看书是“按斤来看的”,鼓励年轻人在大学期间多做积累,扩大气度格局。哪怕专业书籍暂时读不懂,也不要有畏难情绪。年轻人拥有大把好时光,可年轻人最不在意的恰恰是挥霍它,这让张教授特别惋惜。

    对于青年学生们,他希望两岸年轻一代能够趁着祖国发展的大好形势往前迈进,秉持专业,精进自我。他对青年有信心,也对民族有信心。作为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张教授也已经改口自称中年了,他说作为中年一辈将会推着两岸青年一起向前进,陪着青年越走越好,越走越远,一起为中国文化做贡献。一代人、两代人、三代人……就好像传承千年的汉字,这份少年之气,其实一直在这片土地上,从未断绝。

             “他们一直在向前走,也终究会走到一起。”乐观的张教授这样想,我们也这样想。

     

    【第7版】

    四海一家的厦大青年

    责任编辑:陈姗姗

    本报记者 陶如霞 李悦闻

    编者按:中华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厦大文化是走出去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厦大求学的海外学子也在为中国送出祝福,并对中国取得的成就表示赞叹。来自也门、泰国、菲律宾、印尼、孟加拉、美国的六位留学生将讲述他们来到中国、来到厦大的机缘,分享他们在这里收获与感动。

     

    石巴米(也门)  化学化工学院2018级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4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我只会用中文说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印象很深刻的一次经历是有一次我从杭州旅游回来,准备打车回学校,但由于语言问题,无法与滴滴司机进行有效沟通。在我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过路的女生帮助了我,她一直陪我等了半个小时,直到车到达后,向司机说明目的地后才离开。我忽然意识到,中国人真的很不一样。即使是在深夜,即使我们彼此互相不认识,即使她是个很害羞的女生,她仍愿意这样帮助一个今后可能不会再有任何交集的人,这是我在其他国家没有也不会遇到的。这件事开始改变了我对中国人的看法。之后在中国发生的很多事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虽然有时语言不通,但中国人会努力去理解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尽力去帮助你。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也是我喜欢这里的原因。

     

    张含韵(泰国)  人文学院2019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专业博士生

    2010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中国传媒大学读硕士。读硕士的那两年,我去北方的很多城市旅游,切身体会了中华文化的魅力。2012年硕士毕业,我回到泰国,在大学里从事汉语教学。今年,出于工作需要,我再次来到中国。朋友说厦大有很好的教育资源,于是我就来伟德bv国际体育读博士。初来厦大,我就被校园之美所吸引,伟德bv国际体育不愧是“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每次我学习压力大时,就会在校园里散步放松,最喜欢学校里的颂恩楼与芙蓉湖。虽然来伟德bv国际体育才1个多月,但我已经结识了不少新朋友,这里的老师、同学都很热情且热心。我们经常会一起聚餐、享受厦门美食,我特别喜欢中国的美食文化,尤其是闽南的美食。

     

    丁诗洋(菲律宾)  海外教育学院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小时候,要去鼓浪屿看望爷爷,我来过厦门几次。2006年的夏天,我再次来到厦门,正式开启在中国的求学之旅。2011年,本科毕业,我留在中国工作。七年的工作时间,我逐渐意识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学位的重要性,也时常怀念在厦大的学习时光。2018年,我选择重返校园,回到厦大深造。在中国、在厦门的这些年,我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发展的迅速。初来厦门,这里还只是个“小渔村”,经济发展各方面都很落后。后来,拔地而起的栋栋高楼、宽阔的道路、便捷的交通以及商场里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品牌,都在诉说着这个城市的迅速发展。

     

    林争光(印尼)  海外教育学院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我祖籍是厦门同安,小时候我便常听爷爷讲说,海的那边有我们的第二个家。我就一直很好奇,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家?

    2017年,我终于来到这第二个家。踏上这片土地的那刻起,我便意识到过去自己对这里的认知都是错误的,这里有很便捷普及的移动支付,这里的交通除去上下班时间都很便利。在中国的这几年,我游遍了中国的很多地方,感受过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我很满意在伟德bv国际体育的生活,这里空气清新、校园美丽、国际化水平很高。我也结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同他们交流让我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视野。我真的很喜欢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我也很喜欢中国汉语,尤其是文言文,简短的词句可以表达出大段文字才能表达出的意思,真的很奇妙。

     

    苏加(孟加拉国)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计算机专业博士生

    我和中国的故事源于2018年的夏天。来中国读书其实也并非自愿,一开始我对中国没什么感觉。但在中国、在厦门的这一年多的时光,我发现我真的爱上了这座国家、这座城市。同时,在这里我也结识了我最好的中国朋友,他会尽力给予我帮助,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我还享受到了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爬山、骑车、划船等。过去我曾因为去某些城市旅游很多人找我合照而害怕,后来才知道他们只是对外国人感到好奇;也曾为中国人拍照时奇怪的手势感到疑惑,后来我朋友告诉我那是大拇指与食指指尖组成的“比心”。中国的一切真的很有趣。

     

    邓凯(美国)  海外教育学院2016级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毕业生

    大多数普通美国人对中国的一个最初了解其实是通过《功夫熊猫》这部电影:那是一个遥远国度、功夫发源地、大熊猫,还有很多米饭。

    2010年,我第一次来中国。那时我18岁,以交换生的身份去上海。刚来中国的时候,我很多东西都不懂,但不论是我的寄宿家庭、文化交流项目的工作人员或者是街上随便一个中国人,他们都给予过我很多的帮助。我一直想来中国读书,于是2016年,我就来伟德bv国际体育读硕士。我很喜欢厦门,厦大周边的一切都让我有家的感觉。我也能很好地适应这里的一切。现在我比较满意这边的生活,所以我选择留下来,留在厦大做一名外语老师,希望可以在这边待久一点。

     

    对中国,他们有话说:

    “喜欢中国的火锅与帆船。想留在中国,中国有那么多的地方等着我去探索,如果可以,我希望以后能把父母接过来一起活。”——石巴米

     

    “在中国人身上,我领悟到了想要成功必须靠自身不断地努力。中国和泰国关系一直很好,希望中国各个方面越来越好。”——张含韵

     

    “感谢有机会来到中国、来到厦门读书,政府、学校的政策给我在经济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我有决心再次重返校园。”——丁诗洋

     

    “很喜欢中国的文化,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厦大学习的这几年,我变得更主动了,结识了很多新朋友,认识了很多新事物。”——林争光

     

    “中国人不会向陌生人诉说心事,但他们很热心、很温和。在厦大的生活很幸福,如果有机会希望可以留在中国。”——苏加

     

    “非常感谢中国人民对我的照顾与关心。看到中国正走上世界舞台,我非常开心。中国的文化、习俗是值得学习的。”——邓凯

     

    【第8版】

    责任编辑:徐嘉慧

    青春告白祖国

     

    #饭圈女孩为阿中哥哥疯狂打call#

    有这样一位流量顶级top——他拥有14亿多的死忠粉,他可以轻轻松松霸占几十条微博热搜,他既可化身古代温润如玉的儒雅公子,又可摇身一变成帅气多金的、令无数少女为之倾倒的霸道总裁。他就是我们的顶级爱豆——阿中哥哥!!

    当然,我们之间的爱是双向的。在新时代下,阿中哥哥用他更加宽大厚实的肩膀保护着我们,使我们过上幸福指数越来越高的生活。饿了只需动动手指,外卖平台为你送餐上门;购物更是畅享全球,海量优质好物尽在眼前;出行十分方便快捷,共享单车高铁任君挑选!快来!和我一起为阿中哥哥疯狂打call

    ——李思妍 公共事务学院

     

    我爱你,爱那几千年来奔涌不息的长江水——她虽无言,却静静滋养着城市,从发展到兴盛。绚丽的灯光倒映在江面,映亮了江中游轮,更映亮了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

    我爱你,爱那一帧一帧变为现实的大美画卷“中国梦”——你可知架起的中国桥,铺设的中国路,驶动的中国车,建造的中国港,搭建的中国网曾一次次骄傲了你的每一个炎黄子孙?

    我爱你,东方的明珠、亚洲腾飞的巨龙、地平线初升的太阳。我爱你,中国!

    ——傅丹丹 外文学院

     

    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朝气。彼时我才刚带上红领巾。鲜艳的红领巾飘荡胸前,青春又洋气。对那时的我而言,上学路上明媚灿烂的朝阳是你。

    后来,我在茫茫书海中走近你。走进你近千年光辉灿烂的过去,也走近你那满载着艰苦奋斗的、浸透着血和汗的两百年。于是你变成了厚重的大地,质朴而浑厚,背负着这片土地上所有的光荣与屈辱、文明与野蛮,负重前行。

    而现在,于万众瞩目中,我为你庆祝涅槃重生后的70岁生日你已然蜕变,如巨龙般向着新时代腾飞——你造就了城市之间呼啸而过的高铁,建设了连结我和我千里之外老友的网络,变成了新时代迎风飘展的那面旗帜,带领我朝着未知前进。70周年生日快乐,我亲爱的祖国!祝你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祝你的未来永远充满光明!

    ——杨潇 经济学院

     

    祖国颂

    四九一九七十载,转眼风雨又笙歌。

    遥想当年主席事,胸怀激荡知感恩。

    一大红船曾荡荡,厦园党旗仍飘飘。

    忽梦抗战硝烟浓,但觉身边草木深。

    解放军号响云霄,东方红遍满苍穹。

    长征不畏路漫漫,改革哪怕求索难。

    人间正路但探得,皆听中华崛起声!

    奥运火炬映笑颜,丝绸之路响驼铃。

    维和医者仁心志,大国军人作风强。

    生于此时实荣幸,只冀力微能助国。

    祖国明日更华章,吾辈见证又开创!

    ——张逸辰 信息学院

     

    祖国颂

    微冷

    泪已朦

    华夏如梦

    持鲜花一捧

    独在异乡朝圣

    踯躅良久心驰骋

    五千年风雨历征程

    亿万人同为祖国庆生

    天安门红旗飘扬赞歌盛

    七十载传奇路展雄风

    外交开放好礼相赠

    农村僻壤化为城

    人民铁骨铮铮

    守领土完整

    思绪翻腾

    燃起灯

    无声

    ——潘怡彤 海洋与地球学院

     

    爱可抵心脏

    我生于属于时代节点的千禧年,

    左手是你饱经沧桑的阅历,

    右手是你焕然一新的憧憬与希望。

     

    我用十几年的时光见证幸福,

    你用七十年的岁月勾勒伟大。

    我甚少经历你的不易,

    却仍在你七十年生日的时候,

    看着那些为你放飞的白鸽激动不已。

     

    我知道你的不易——

    知道在过去的七十年里,

    你是狂风暴雨里永不低头的海燕,

    是遮天蔽日的阴霾里浴火重生的凤凰,

    也是深墨为底,朱砂写光的国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何泽琳 法学院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歌声明朗而嘹亮,婉婉诉出我与祖国的骨血相连——若你是巍巍之泰山,我便是你孕育的青葱新苗;若你是洋洋之江海,我便是你潮起时浪花一抹;若你是渺渺之大漠,我便是你风扬起的粗砺一点。

    七十年风云激荡,今时热血青春韶华未敢忘前辈热血报国志。

    未来长路漫且远,我以我奋斗青春,助力中国直上云干创辉煌。

    ——苏瑾 国际学院

     

    我和未来有个约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见证了祖国的风雨征程和蓬勃发展,为祖国孕育无数栋梁之才的伟德bv国际体育也将迎来百年诞辰。

    ……

    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着坚定的步伐继续向前。

    迈过2035,到达2049年,我国已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青年的我们将会与祖国一同书写和见证这一个个伟大的时刻,我们用笔墨丹青在这里写下期约。这些蕴含着翰墨飘香的约定,会有时间的长风将它们送往未来。

     

    展望2021年的中国

    于中国共产党,恰逢百年,风华正茂,

    带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于伟德bv国际体育,亦是百年,意气风发,

    启发引导莘莘学子,上下求索,终成社会栋梁。

    于我,经历五季凤凰花开落,

    秉持医者仁心,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奋斗不息。

     

    远望2035年的中国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在眼前,

    我期望

    共和国有一砖为我所铸,

    有一瓦为我所就,

    希冀成为共和国之一枚螺丝钉,

    成为中国的公共卫生领域之中坚力量。

     

    遥望2049年的中国

    砥砺前行,铸就百年辉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诚然指日可待!

    而知天命之年的我,

    亦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传承身为中国公民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华章。

    ——李怡 公共卫生学院

     

    答应我,一起走向未来,拉个钩好吗?

    二十弱冠,我意气风发,热血盈腔。恰逢您七十华诞,全面小康图景壮阔——生产力充分发展,巨浪导弹威震海天,国泰民安人民自豪。

    三十而立,我逐渐成熟。职场风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舞台上演绎。幕布下,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就业升级。先进生产力、先进制度、先进文化构成您的五脏六腑。世界强国之林里,您的枝叶已然葱茏遒劲。

    五十知天命,我从容庆幸。完备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强有力的靠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我知道,这五大擎天柱,牢固而坚实,稳定而永恒地支撑着我们的“天”。

    您蹚过滚烫的历史星河走来,我未能帮您把鬓发拨到耳后;您跨向险峻的未来山川,我定挽着您的健美的臂膀,向前。

    ——蔡佳莹 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0年,我出生于一个南方小城,迎接了千禧年的第一场雪。

    2017年,怀揣着梦想,我踏进了大学校门,成为了伟德bv国际体育的一名本科生

    2021年,我毕业了,对未来有无限的渴望,踏出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

    2035年,我应该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平凡中闪耀着光芒。

    2049年,我或许会坐在家里电视机前,观看着建国一百周年的阅兵仪式,也会在不经意间转头望向窗外,看着眼前湛蓝澄澈的天空和一幢幢雄伟恢弘的大厦,思潮起伏。在过去的岁月里,一代人筚路蓝缕,又有一代代人栉风沐雨在我们的努力下,百年前的宏伟蓝图终于变成了现实。看到祖国越来越强盛、美丽,我不禁红了眼眶。

    时代变迁,一代人终将老去,而总有人正年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展望未来,我向祖国许下约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我将和祖国共同前进,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张妍 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