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bv国际体育
  • 厦大青年报总第223期
    发布时间: 2017年01月21日

    《厦大青年》报总第223期

    指导老师:陈怀锋 葛郝锐 王岩芳

    主编:韵 佳

    副 主 编:吴陶琳

    执行主编:赵 炀

    美术主编:李 妍



    【头版】

    责任编辑:练书菡

    远赴重洋——厦大学子在马校

    文/吕晨晓 蓝晓燕 吴珊 陈舒甜 吴筱琼

    资料名片:伟德bv国际体育马来西亚校区(以下简称为“马校”)于2014年10月破土动工,位于首都吉隆坡西南45公里,占地150英亩,总建筑面积计划为47万平方米,在校生总规模计划为1万人,包括本科生、硕士、博士三个教育层次。其中,马来西亚本地生源、中国国内生源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生源各占三分之一,教师则采用全球招聘的方式。

    马校将采用分期建设的模式,第一期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学生规模为5000人,设立了5个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医学院、经济与管理以及中国语言与文化学院,下设电子、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医学、资讯通讯科技、商业与经济、中文及中国文学等科系,主要教学语言为英语和中文。”设立这些学院是我们在马来西亚经过多次调研,并充分征求多方人士的意见后确定的。应该说,这些都是马来西亚的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学科。”校长朱崇实曾介绍说,“第二期还将设化工与能源、生物工程、海洋与环境、材料以及动漫与传媒学院”。

    而在今年9月,第一批中国学子已奔赴马校求学。

    异国初赴事事新

    在赴马求学之前,为了尽快适应马校的环境,学子们在伟德bv国际体育翔安校区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对英语能力的增强和提高,有不同种课程,例如听力、口语、写作等基础英语课。那段时间总感觉有无止境的英语课,其次还有一些关于马来西亚习俗的教育课,其中有一些习俗让我印象很深刻。马校2016级中国语言与文化学院的何雨桐回忆道,比如说,不能用食指去指马来西亚的当地人,不能摸他们的头、背等。而同学们都通过后来的生活真正体验到了马来西亚不同的文化风俗。2016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张彰烙谈到:我还记得很多在马来西亚的禁忌,比如说不能穿(查到的是可以穿)短裤。所以我都是穿着长裤上当地老师的课,虽然校规里也没有提到这一点,但我觉得这也是对老师的尊重吧。2016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周永航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在马来西亚,穆斯林女性要用头巾将自己的头围住,只露出自己的脸;当地人必须要用右手吃饭,因为他们觉得左手是很肮脏的;在当地给别人指路时只能握着拳头,忌讳直接用食指给别人指路或者用食指指着别人。

    初至马校,迎接学子们的是陌生的语言、陌生的建筑、陌生的相貌。而对于学子们来说,周围陌生的环境更像是令人跃跃欲试的挑战。周永航说道:虽然我刚到马校的时候人生地不熟,但我仍自己一个人去探索这座陌生的城市,用着不太熟的英语向陌生人问路,走到火车站,然后再穿过城市中心回到马校。虽然这个行为看上去有点傻,但是我自己感觉其实很有趣,感觉像在进行一次历险。

    即便如此,陌生的语言环境仍给这些中国学子带来了不少困扰。周永航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还过得去,在日常的生活中沟通没有多大问题,并且学校里有很多华裔和中国人,他们平时都是用中文进行沟通。而离开学校时,学子们就得用英语进行沟通了。服务员的英文一般不会有特别重的口音,但有的当地人讲英语时口音很重,比如说开专车的司机,开餐厅的老板等。周永航跟他们沟通时通常感觉很困难。因此学校也开设了马来语课。周永航说道:我每周会上一节马来语课,每节课两个小时。何雨桐也谈到:在马校,同学们的中文和英文水平都不错,只是外出吃饭的时候看不懂菜单,有点心酸。学校附近餐厅的菜单大部分是马来语,一直到市中心附近的餐厅才有英文菜单。

    当地人都很热情啦。刚到的那几天,当地同学都很主动地带我逛校园,带我一起玩。何雨桐回忆道。而有了当地小伙伴的热情帮助,即使语言不通,学子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少了很多。张彰烙还记得第一次去校外吃饭时就遇到了语言不通的情形:“当时的服务员不会讲英语,而我们也看不懂菜单上的马来语,正好旁桌有一个马来西亚学生主动上前给我们点餐。虽然我们人很多,但他仍然仔细询问了我们每个人想吃什么,然后为我们点餐,当时我们特别感动。而在马校,每位老师都有固定的办公时间,学生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及时和老师联系。

    当谈及学校的食宿条件时,张雨桐感到非常满意:每一层楼有一台冰箱和一个微波炉,大家都特别积极,冰箱常常一点空间都没有。据了解,马校的宿舍条件是学生两人一间,教师一人一间。但食堂的菜色品种偏少,除开一家中餐店,其他窗口的菜品都偏于本地的口味。中文系教授刘子立谈及了自己在马校的体会:宿舍条件还不错,学生两人一间,教师一人一间。饮食的话,已经比上个学期好了不少,新的食堂已经开始营业。虽然选择还是偏少了一点,但是应该还会不断改善。我觉得国内来的孩子应该可以适应这边的口味,没有什么大问题。在学习方面,通过对教师的采访,我们了解到马校对于课程进度、作业、小测等的要求更严格。除此之外,由于当地部分中学的中文教育比较差,导致马校学生之间的学力水平差距也很大。周永航对此也深有感触:我觉得在马校,学生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老师每周都会布置作业,如果没有认真完成的话,期末的GPA会偏低。每次上课我们都要签到,而且帮人代签的话很容易就会被老师查处。这里的课堂内容和教育方式都比较西式,比如说英语的写作课以及计算机的information system,就会经常要求做presentation,而且presentation的比重特别大。

    身在海外,心系厦大

    马校课业忙,环境陌生,生活不习惯,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学生报考马校呢?因为我觉得眼界对人来说真的很重要,而马来西亚的文化丰富,交融度也很高,我出国可以增长见识。张雨桐提到,同时这里是全英文教育,毕业时获得的文凭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也很高。这些都是我选择报考马校的诱人因素。而对于周永航来说,最现实的原因则是因为报考厦大内地校区的话,分数不够;其次,马校采取的是全英文教学,他的英语水平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而且可将马校当成留学的跳板。而张彰烙也给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一直有着一个厦大的梦想,然而高考成绩并没有那么理想。但填报志愿时,我在《招生志愿报》上看到厦大马来西亚校区招收第一批新生,而且收分并没有那么高,就想尝试一下。

    多元文化、全英文教学、录取分数较低、有留学机会,这些都是马校吸引学生的优势。马来西亚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于90多年前创办的伟德bv国际体育,与东南亚国家联系密切,与马来西亚更有一种天然的桥梁。伟德bv国际体育已经同马来西亚最高学府马来亚大学建成姐妹校。厦大校长朱崇实还解释说,这其中还有着嘉庚情结——厦大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92年之后,厦大回到嘉庚先生成长的马来西亚创办分校,是一种历史的回馈。

    与此同时,中国内地的厦大学子们也牵挂着大洋彼岸的同学,留心着马校的发展。2016级药学院的刘佑希认识了马校的小伙伴。通过他们的交谈,刘佑希了解到了马校的教育模式与内地的不同,以及在马校读书的优势所在。教育方面的话全英文教学肯定是最大的差异了,他们的课业难度应该相对较浅。关于职业规划方面,今后他们拥有扎实的英语口语基础,可能在外企岗位竞争上更有优势吧。刘佑希说道。而在采访过程中刘佑希也祝福马校的规模能越来越大,专业设置越来越丰富,能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才。新闻传播学院的陈同学也表达了自己的祝福:我觉得厦大马来西亚校区作为全国第一个高校的海外分校,本身就带有一种创造历史的色彩,再加上厦大本部三分之一的强大师资,马来西亚分校的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而来自海洋与地球学院2013级的王珂也明确表示,希望拥有一个去马校交流学习的机会:我希望能去国外看看,感受一下其他国家的生活文化和学习方式,充实自己的生活。在采访的最后,王珂也表达了对马校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希望在毕业前能有机会去马校看看。

    厦大副校长邬大光则表示过将秉承感恩、奉献及责任的精神来建设分校。马来西亚-中国商务理事会主席黄家定也表示,伟德bv国际体育是一所与东南亚接触较广、国际化倾向比较明显的中国重点高校,厦大的前沿学科如东南亚研究、海洋科学、工科、商科、会计、中西医药都是中西兼容,有很强的学术品牌,是中国当代软实力的表征。作为第一所入驻马来西亚的亚洲知名大学,伟德bv国际体育在东南亚的声誉很好,在东南亚各国都有庞大的成功校友群。马来西亚的相关官员黄家定曾有谈到。马校除能带动更多中国学生来马学习外,马来西亚也能借助厦大的声誉及在东南亚国家中的广泛网络,带动更多外国学生来马深造。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是马来西亚的真朋友和战略伙伴,他致力于推动马中关系迈上新高度。伟德bv国际体育马来西亚分校的开办就是一个体现马中两国关系强劲的极好范例。

      



    【二版】长征特稿

    责任编辑:顾诗杰

    【全版导语】:长征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今时今日,我们站在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这个时间节点回望过去,能够看到其中有一些跨越历史和时代的东西,一直绵延至今,而这也正是为何直到今天我们也依然要纪念这一伟大的、史诗般的传奇。本版制作长征特稿,其中包含着身为学生的我们对这一主题的思考,展现的也还有那些或许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寻访长征人

    文/顾诗杰 吴筱琼 郭艳艳

    编者按:记忆里,最早知道长征是通过小学时的那首诗《七律·长征》,在毛主席的笔下,我了解到了五岭逶迤,感受到了乌蒙磅礴,仿佛用足触了金沙江的暖水,仿佛用手抚了大渡桥的寒索。但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只是壮丽的祖国美景,只是伟人笔下的万千锦绣。对于长征,了解的只有两万五千里,只有翻雪山,过草地,老班长的“金色鱼钩”。而对于经历过这些的先辈来说,我们了解的过于浅薄了,哪怕书上写的再详细,也比不过他们口中的长征。

    1934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了脱离国民党军队包围追击,被迫转移,标志长征的开始;1936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这也表示,长征的结束与胜利。

    201610月,离长征的开始,有了82个年头,离长征的胜利,正好是80周年。201610月,我们重走长征路刚好结束,而我们对长征胜利的追忆才刚刚开始。

    20167月的这个暑假,伟德bv国际体育有了些不一样的动作。几乎厦大的每个学院都开展了与“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这一主题有关的实践,规模相对较大的有“青马工程”“青年新闻人,重走长征路”“厦大经院励精图治实践队”……

    每支实践队都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庆祝纪念了长征,我们也对这些实践队的队员进行了采访,听他们讲他们听到的故事,走那些老一辈走过的路。

    福建省“青年新闻人,重走长征路”联合采访活动由省委宣传部、伟德bv国际体育、福建师范大学主办,两所高校的学生和青年记者组成了百人采访团,在长征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深入感受和学习了长征精神,探寻了长征路上可歌可泣的故事,见证了红色革命老区的飞速发展。

    队员张雪表示,她本来并没有参加的想法,但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因时间冲突无法参加而抱憾,而她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利用自己提前来到学校的这一空闲时段参加了这次实践,结果却让她很是感动。而且她觉得自己作为新闻系的学生,应该了解这段历史,趁着还有一些残存的痕迹,趁着还有了解这段历史的红军后人。在这八天的路程中,她从很多村民家的毛爷爷挂像和当地人民对这段历史的回忆中意识到,长征对当地人民是多么重要,且它的存在几乎是无所不及的。因此她给我们讲了一个87年前的故事:

    1929年,在福建省龙岩市才溪乡发坑村,一位名叫林云彪的老人正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在不久以前,他还是三个壮小伙的父亲,是村里人羡慕的对象。大儿子报名参军后不久,就在战场上光荣牺牲。还没来得及悲伤,二儿子也主动报名参加红军上了前线。

    然而这一次,从前线带来的依旧是儿子牺牲的消息。听闻哥哥的死讯,小儿子二话不说,向父亲表示自己也要上战场。村里人甚至是政府都派人来劝老林:“你已经没了俩儿子了,留一个小儿子养老吧,别让他上战场了。”

    一边是后继无人晚年凄凉的丧子之忧,一边是急需年轻血液的红色事业,林云彪老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毅然同意了小儿子的请求,把自己最后的儿子送上了战场。

    而后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小儿子也不幸被特务暗杀。

    这或许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无法想象到的事情,但这确实是存在于历史之中,也确实让人深思,让人崇敬。

    无独有偶,为开展 “红色基因代代传,长征精神永放光”大学生暑期专项社会实践,公共卫生学院的9名师生也趁着暑假组成了“湘楚长征情”实践队,共赴有将军县之称的湖南平江。在那里他们遇到刘剑平老人,一位令人尊敬的老红军。

    “一个战士若非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刘剑平便是回到了家乡的一名红军战士。在他十二岁那年的春天,他和八个小伙伴相邀,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这支队伍年纪最大的十五岁,最小的才十一岁,而这些半大的脚丫子,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然而在最后,长征结束了,却只有一双脚能够踩在平江县的青石板街道上。这些牺牲的人有的被追认了烈士,有的什么都没有留下;有的是倒在了淮海战役的一次冲锋上,有的病死在了百里的急行军中。而长征的胜利,正是这些无名英雄们用他们年轻的生命累积而成的。

    老人在谈起过去的时候,眼里除了回忆还有痛苦,怕是想起了些什么。但讲起抗日战争的时候,他的言语又激动了起来:

    1945815日,那天吃过早饭就接到部队团委通知,下午两点,召开全国排以上干部作战动员大会。战士在接到通知的时候都沸腾起来了,擦枪补充弹药,缝补衣服鞋袜。连长按常规吩咐事务长设法买来荤菜改善伙食,中午大家都吃了顿好的。

    “下午两点当大家盘坐在草地上静候首长下达战斗任务的时候,‘纵司’骑兵通讯员策马扬鞭的奔到台前,跳下马向团长报告:纵队首长请团长马上参加紧急会议。正面二十里是新安镇日伪军据点,大家都以为要攻打下这个据点了。

    “一个小时左右,团长回来了,手提着军帽,微笑着跳下马,跑到台前,向大家发笑。这不像是要打仗的样子了。团长突然提高嗓音:告诉大家一个特大的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仗不打了,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了,我们抗日战争胜利了!

    “声音一落,大家从草地上跳了起来,蹦啊跳啊。忽然一个声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我们胜利了!”

    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伟大的岁月,但听到老人的讲述,我们就不禁振奋,热血沸腾,仿佛胜利的那一刻就重现在我们眼前。

    今天,在这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纪念日以及这不断前进的时代里,长征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传承者先辈的精神,也是长征精神的扩充者。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传播弘扬这种精神,在生活学习中,也能够不断地向前辈们学习,紧随他们的脚步,为我们的祖国添一份自己的贡献。

    不朽的丰碑

    文/徐静

    【长征故事】

    平均每天行军74

    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

    平均每天一场遭遇战

    平均年龄20

    平均每百人拥有枪支40余支

    大的战略目标变换了7

    落脚点变化了7

    长征开始时有8.6万人

    长征结束时有7000余人

    ……

    这些是曾经不为人知的长征数据,途径十一个省份,靠着红军战士的一步一脚印,跋涉了这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

    海拔五千多米的党岭山,山势悬崖叠峭,冰封雪锁,红军战士们连夜赶路,越往上爬,积雪越厚,天气越冷,空气也越稀薄。天气凛冽到战士们坐下来休息,都面临着被冻死的风险。

    一条湘江,倒下数千人。“我过江的时候,是保护中央机关纵队从界首下游的文市渡河,当时只听到枪响,没见到战斗。但是,我却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湘江水,是红的。”这是老红军陈广财回忆起渡江时的描述。“三年莫食湘江鱼”这是湘江战役后,江边老百姓不成文的说法。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

    现在的我们更多是从文字了解这段二万五千里的故事,那些关于如何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如何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如何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的具体细节,或许更多只是泯灭于浩瀚的历史长河,我们也无法再亲身碰触。我们说红军不怕远征难,可这当中的枪林弹雨、围追堵截、忍饥挨饿、九死一生又岂是一个“难”字可以描述的呢?每一段长征背后的故事,那些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那些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那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高尚品德,都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思考。

    长征记忆

    1021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也回顾了80年前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我最初对长征的记忆可能是毛主席的那首七律《长征》,小时候因为背不出这首诗被打手心,让持续到很久之后还对这首诗念念不忘的我专门去搜索了很多关于长征的故事。我也一度在脑海中模拟了无数次飞夺泸定桥的情形,曾经想象走过脚下是深不见底悬崖的吊桥,脚下晃动剧烈的时候只觉得天要塌了,内心只想赶紧飞到那一边去,所以长征战士们在13根铁索上的攀爬的情形至今想起还觉得后背发凉,阵阵心疼。在北方的天寒地冻的雪天,当年的场景也会浮现在我面前,我会脑补那些饥寒交迫的战士是如何扛过一场又一场飞雪呼啸,又如何翻越高耸绵延的雪山。那些艰难无从想象,难以体会,可他们真的做到了——真的跋涉了两万五千里的行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一个里程碑。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何以不怕牺牲、何以前赴后继,何以勇往直前、何以坚韧不拔,何以众志成城、何以团结互助,何以百折不挠、何以克服困难?

    这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长征在路上

    在当今社会,为弘扬长征精神,我们需要走好今天的长征路。从关系到祖国和人民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

    身边的同学也曾谈起他的长征感悟。同为学生干部,他觉得长征精神和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首先,你要有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这样的精神无论是在科研、学生工作,以及我们未来步入社会都是需要的;其次要有敢于纠错的自我反省精神;最后,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学生工作服务于广大学生群众,要把同学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而长征精神带给我并让我觉得受用一生的应该是它的百折不挠,当你做一件事情毫无动力,身心疲倦;当你工作困顿,不能向前;当你学习障碍,懒散应付,当你止步于面前的困难,逡巡着不敢前行的时候,长征精神是一路的明灯,可以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因此,我们青年人也应当把长征精神运用到生活之中:

    对于学习,我们也应该有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冲劲;

    面对重重压力,我们要有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决心;

    在任何一个群体,我们需秉承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信仰。

    共青团中央的微信号曾经推出过一个关于长征的游戏,有一句话让人很有感触:“我用了50条命才通关长征游戏,可当年红军的命只有一条,要想通关,光熟悉长征历史远远不够,太多看似随机的事件可能发展成致命的陷阱。”看了这句话良久,心中涌动着感动。在物质条件优厚下生长的我们,真的很难想象,当年的他们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才为我们拼下了每一场战争的胜利,当年的他们经历了如何的考验才用二万五千公里的丈量换回一个盛世中华。除了珍惜我们眼前所拥有的美好时光,我们每个人也应当贡献一己之力,将这伟大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一个民族,总要有人守望历史的星空,总要有人铭记前人铺下的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们的英勇无畏与舍身奉献精神,值得我们虔诚纪念,他们赋予我们的精神力量也值得成为每个人生命道路的指路灯塔!

      



      

    【三版】台风特稿

    责任编辑:赵炀

    【全版导语】:超强台风莫兰蒂为2016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4个被命名的风暴,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闽南的最强台风,于915日凌晨35分正式登陆厦门。据917日的统计数据,厦门有35万棵行道树倒伏,房屋倒塌损坏113处,多处停水停电,间接经济损失难以计量。本版制作台风特稿,除了报道这一历史性的事件之外,记录下台风前前后后厦大人的努力与关怀。

    “莫兰蒂”:风雨过后,仍是晴天

    文/张佳滢 吕晨晓

    台风过后,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分别组织了师生进行灾后重建。资产与后勤事务管理处、后勤集团、保卫处、校图书馆、信息与网络中心等各部门参与重建修复工作。我刊的记者采访了后勤集团,介绍“莫兰蒂”台风修复概况。

    后勤集团水电中心全员连夜出动,前往分布在学校各处的20余台变压器所在地,进行紧急抢修送电。中心经理郑文炉与另外两名值班人员,共同负责科艺中心、嘉庚楼群、水泵站三处供电,在凌晨三点多,台风正面袭击时,冒着生命危险前往送电。福建省电业局及厦门市电业局、市政园林局、水务集团等单位也紧急调配人员和设备,组成抢修队伍帮助厦大抓紧完成排涝、道路清扫、恢复供电、供水等工作。

    台风过后,一片狼藉

    台风过后的厦大一片狼藉。南强物业沈靓女士回忆:“所有的路都被各种各样的树枝、玻璃给挡住了,我当时想的是——太可怕了,这个景象怎么这么惨烈。厦大西村几乎成了一片汪洋,而雨还在下。勤业五宿舍楼附近的所有道路几乎都被倒塌的树木封死。”

    学校的许多建筑在台风中严重受损:艺术学院院楼的吊顶坍塌,旧舞蹈厅倒塌;外文学院玻璃破碎;翔安校区图书馆的玻璃大门破碎;环境与生态学院院楼的院楼大门破损;建南大会堂吊顶坍塌;联兴楼门窗破损,雨水灌入,正门严重损坏;人文学院多功能厅多媒体设备因泡水而严重损坏;南光楼群外围绿地大面积受损。

    南强物业有关负责人魏成林统计:高尔夫球场栏杆被破坏、钢丝断裂,球场内多个塑料台板断裂,总损失近20000元;翔安校区公共卫生学院、能源学院等多个学院公共设施损坏严重,单公共设施方面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30000元。校内住宅多处损毁,很多树木戳破门窗,倒进居民家中。翔安校区仅教师住宅区内倒塌树木就超过200棵。家住厦大海韵北区教师住宅的一位教师,甚至因为断木挡门,被困到16日下午才得以出门。

    预警加固,准备严密

    值得庆幸的是,在台风中几乎没有人员受伤。这得益于台风前的严密准备。学校各平台从台风预警发出开始,就在微信群、QQ群等多种线上社交平台发布公告,提醒各位同学注意安全。在14号台风即将登陆时,辅导员及学生会干部查寝,确定学生的安全、分发固定门窗的胶带。南强物业在台风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南强物业有关负责人魏成林说:“我们通过粘贴告示通知、LED24小时循环播放、播报广播等方式进行通知。并安排后勤集团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排查高风险点、疏通排洪沟、进行物资筹集、进行各大建筑物室外小型盆栽的转移安置。我们还在负责的3023户厦大校内教师住宅进行巡逻、加固门窗,运来400多包沙袋,提前3-5天在校史七馆进行挡板安装工作,定制了80公分的加厚加高挡板。那几天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

    有序修复,保证畅通

    在台风过后,修复工作迅速而有序的进行着。为了让学生们能在18日顺利上课,学校的职员和前来支援的武警官兵一道努力奋战,终于在3日内完成主干道的疏通。各学院的学生机构也组织志愿者对受损严重的教学楼进行清理、修复。

    南强物业从15日开始,组织近260人投入修复工作,调来了大量机器,所有的文职人员和高层干部都放弃中秋假期,到一线进行修复,保证来往学生通行畅通。“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凌云宿舍区的后山,清理各种垃圾(如玻璃片、泡沫板等)共三十多袋。”南强物业有关负责人魏成林说,“16日水一退我们就开始对校史七馆进行整理,破损严重的艺术学院院楼也在两周内基本修复,所有的工程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

    莫兰蒂台风过后,厦大能够迅速的恢复原貌离不开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的辛勤劳动。享这一分便利,记这一滴汗水,感谢他们让厦大重焕生机。厦大之美,不惧风雨。

    以艺术拥抱伤痕

    ——厦大“重生”团队的缘起与结束

    文/赵炀

    2016年的9月对于伟德bv国际体育来说,或许难以从历史中抹去。915日凌晨,超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学校,给整个学校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每一个厦大人都是灾难的亲历者,他们目睹了厦大的伤痕累累,也明白重建工程的困难重重。除了心痛与惋惜,厦大人不约而同地发现,不论是纪念还是追忆,是时候为学校做些什么了。

    一个想法

    917日,台风肆虐过后的第三天,重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已经屹立了数十年的大树在电锯的轰鸣中肢解,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巍峨与沧桑。看着那一根根被搬上卡车的树干,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012级的鹿文津有了自己的想法。为了不让这些见证了伟德bv国际体育近百年历史的树木浪费掉,“希望把树木利用起来”的念头就这么在鹿文津的心底扎了根。

    带着这样的想法,鹿文津找到了之前一起做项目、同样是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2015级研究生谢金华。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立即着手开展。由于当时学校不允许堆放树木,鹿文津就联系了他本院的老师周红,希望可以解决场地问题。“周红老师人很好,觉得我们的活动很有意义,就找到土建学院的领导,申请到了场地。”鹿文津说道。但因为活动的规模所限,申请到的场地只是厦大海洋楼后面的一小块草坪。

    “我们去找超市借了一个小推车搬木头,但是搬了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只运了六截一米长的云杉。”鹿文津回忆道。因为随台风而来的暴雨,木头受潮严重,重量大大增加。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有限,于是更多人的加入便成为了大势所趋。918日一早,鹿文津发布了题为“把厦大带回家——灾后林木资源再利用”的招募令,通过微信和QQ进行传播,鼓励全校各级同学加入他们的再利用活动。

    厦大“重生”团队便这样诞生了。

    愈演愈烈

    招募令发布的当天晚上,就有总计180多人报名参加活动。“我希望可以把这些木头做成艺术品,后期义卖所得捐给基金会用于绿化重建。周红老师也赞成这样的提议,还请来了外聘的林秋达老师进行艺术指导。”鹿文津介绍道。由于艺术品的制作需要大批具备美术功底的同学,鹿文津找到了艺术学院的学生会主席王英杰,最终决定以两个学院的名义共同运作这次的公益活动。

    这样一来,活动的影响力从最开始的自发组织上升到了学院层面,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厦大“重生”团队。他们找到了学院的本科生创新平台,经李立新副院长的审批得到了他们的第一笔资金,用于支付木工师傅的工资;土建学院团委书记刘建敏老师同意团队使用海洋楼的118室,用于开会等事宜;软件学院的刘方老师也介入为团队提供物资。“重生”团队在海洋楼118进行了第一次分组大会,分头同时进行艺术品创作,而鹿文津和谢金华则负责整体的统筹与管理。

    而后便是团队的宣传与扩大影响。925日至104日,展览的推文陆续发布,先是在海洋楼中庭进行了预展,次日又在三家村广场进行正式的作品展与义卖预告。推文在同学之间大规模转发,阅读量突破十万,学校与学院许多高层领导出席作品展,团队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推文推出后不久,管理学院彭丽芳教授的学生联系到了鹿文津,主动提议由管理学院的电子商务团队来运营厦大“重生”团队后续的作品义卖活动,策划义卖方案,联系义卖平台进行免费开发。

    就在整个团队运行节奏越来越好的时候,困难不期而至。

    波折与无奈

    尽管展览的影响力巨大,可作品的管理并非易事。团队总共二十个小组,有一百多位同学制作作品,为了防止作品丢失,管理者要对作品进行编号和整理;而且为了不对艺术品造成破坏,运输时也必须小心翼翼。

    就在他们好不容易迈过了展览的坎时,义卖又成为了团队遇到的第二个难关。

    “我们一开始打算在‘厦大石语’或是一些官方服务号下面开通支付,但找遍厦大所有可能实现的平台然后挨家去联系,全都遇到了各不相同的技术困难。”鹿文津讲道。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团队只得选择了由电子商务团队联系到的一家校外平台,但受平台的运营规模所限,很多步骤的实行都不方便,而且功能实现上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为软件的原因,义卖的时间只能设置为发布的第二天晚上十一点截止。”讲到这里,鹿文津的语气中透露着些许焦急和无奈,“如果在第一天的凌晨发布,拍卖时长可以达到最多的47个小时,但因为时间点的原因,那时发布的信息阅读量会很少。”

    鹿文津考虑再三,将信息发布时间定在了晚上八点,虽然拍卖时间缩短到了27个小时,但宣传效果会相对好一些。最终,他以厦大“重生”团队的名义从拍卖所得中捐出了一万四千余元到伟德bv国际体育教育基金会,算是为这场轰轰烈烈的公益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尽管“只有小件的盘子卖的较好,而大件的作品却鲜有问津”,但鹿文津仍然认为这个的活动影响力足够大,可以把团队里面成员爱校、公益环保的理念传播出去,这已经实现了初衷的一大半。

    人文与艺术的声音

    公益结束了,可厦大“重生”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

    每当人们看到那些艺术品,这段他们掀起的波澜都还会浮现在眼前,那是厦大人面对灾难的态度,是厦大人感动而顽强的声音。厦大“重生”是一个团队,也是厦大人精神的具象,他们以厦大人独有的人文情怀的温暖去拥抱灾后独自饮泣的校园,以艺术去抚慰台风留下的赤裸而鲜红的伤痕。

    这场重生的背后,是青年生生不息的灵魂,和他们一颗颗温暖而炽热的心。

    台风走了,什么留厦?

    文/吴慧欣 陈暖 李晗 李昕岳

    鹭岛风光,南国无双;厦园之景,美尽东南。优美的风景给这座城市及这座城市的最高学府伟德bv国际体育带来了赞誉,同时大家也开始担忧:作为环境最优美的中国大学校园之一的伟德bv国际体育,是自满于“最美校园”的盛名之下,还是时刻不忘自强不息的初心?越是繁花障眼,越盼铅华褪尽,一场不请自来的台风,为这个疑问交上了答卷。

    风从海上来

    超强台风莫兰蒂为2016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4个被命名的风暴,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闽南的最强台风。915日凌晨35分正式登陆厦门,在“莫兰蒂”影响下,福建、浙江两省受灾损失严重。据917日的统计数据两省共304.3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8人、失踪15人,直接经济损失210.73亿元。厦门有35万棵行道树倒伏,房屋倒塌损坏113处,多处停水停电,间接经济损失难以计量。伟德bv国际体育同样难以幸免,因校园受损多处蒙受经济损失,刚刚修缮完成的建南大礼堂不得不再次返工修复;生长了数十年的树木连根倾倒,留下满地残枝,“最美高校”的称号似乎也随之远去。“莫兰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留给厦大什么却值得每一个厦大人反思。

    作为自然灾害的台风袭来是不可避免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防灾抗灾是唯一对策。地处东南沿海的厦门应当说不缺乏抗击台风的经验,有实时跟进的台风移动图像,有科学谋划的各级应急预案,那么台风来时校园里的同学们感觉如何呢?学校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而台风迫近似乎没有给同学们带来太大的紧张感。毕竟在多数厦大学生的过往人生里,台风更多只是一个概念性的存在,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的李同学表示,“因为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从未见过台风,挺期待的”。也有人平淡以对,医学院2014级的许同学就称,“心情并没有什么起伏,全程都在深度睡眠,甚至忘记了当晚会有台风” 。也有人在台风前后心境反转,经济学院2014级的袁同学自叙道:“刚开始的时候对强大的台风很好奇,后来就后悔了,因为莫兰蒂来临的晚上太可怕了,现在想想都后怕,还是希望台风少来。”对于人生经历尚浅的同学们来说,面对前所未见的暴风骤雨心理难安是正常的,而集体的安全感和学校安排下的被守护感才是紧张感被大幅缓解的原因。“尽管风大雨大,甚至进水,但是连辅导员都赶来陪着我们,又是同学们一起,有什么可怕的呢!”外文学院2014级的吴同学如是说。面对无情的天灾,一方面要谨慎应对,另一面要有的正是无畏的勇气,不畏惧,不轻视。对台风如此,对人生亦是如此。

    风过伤心草木,风过不死凤凰木

    一夜风雨后,除了短暂的停水停电,同学们的生活很快回到轨道,依旧在教室里埋头求知。而整个厦园,最显眼的伤害莫过于倒伏的树木,各种树木歪歪斜斜,或拦腰折断,或连根拔起,矗立于路旁的还有朱崇实校长巡视校园时略显落寞的背影。伟德bv国际体育的美丽离不开满布校园树木的功劳,如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厦大校园的郁郁葱葱滋养了厦大学子的身心,也承载诸多深情。人文学院李晓红教授有一首诗写在莫兰蒂台风过境后,题为《我是一棵树》,从“曾经以为,你是永远不会倒下的,因为,你在这里已经矗立了三百年”到“亲爱的,请不要为我哭泣!站着死去,是一棵树的宿命!但我是不死的,因为,我是不死的凤凰,我是一棵树”,句句情真,这情感的倾注已足以引发我们的共鸣。因为我们都是厦大人,我们的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厦大校园里绽放,这些倒下的树木都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见证者啊!风尽管去,我们怎能不伤心这一草一木。

    树倒了,人心还在,倒下的树有的入土重生,有的不免死去,但不论它们是否成活,这些树木都活在我们心里,使我们的初心——厦大的精神更加焕发。这场天灾对厦大人的影响是双面的,物质上的极大毁坏与人心的猛烈觉醒同生。曾读易中天教授的《读城记-厦门岛》,他在高度认可厦门之美的同时,也持论“厦门确实是养老的好地方,却很难说是干事业的好地方”。在这样温馨美丽的厦门,或许真的会受到一定影响,所以有的人在毕业后果断离开,试图追寻更多,但厦门真的会磨灭斗志吗?看厦门的救灾,看厦大的灾后重建,面对天灾这样有条理的工作绝不能说厦门是丧失主动性的。怀着“宽柔以教”的个性,却又不失“自强不息”的坚持。教职工和学生志愿者一起,以热情与团结一点点补上满目疮痍的断壁残垣,爱校情结和人文关怀跨越空间而传递,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这样的美胜过游人如织之美,还何必在意“最美校园”名头的归属呢?风过不倒的是心中的凤凰树,是不朽的厦大情。

    风去,收拾山河

    这一场抗灾,厦大人以自身的优异表现赢得了各界的赞誉,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导了台风后教学秩序井然的厦大。台风过后一个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也亲临厦大慰问并肯定了抗御工作。但我们不能说这场抗灾救灾没有留下遗憾,如果更加合理地修建加固树木,它们是否能更多地留下?台风中同学们高度膨胀的爱心情怀是否只能是昙花一现?有的问题依然留待探讨。但针对这场抗灾行动,不妨少一点苛求,多一点反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相信厦大人能将南方之强的精神长长久久地留住发扬,而远不仅仅局限在危机关头。

      



      

    【四版】观察评论

    责任编辑:郭艳艳

    书单文化漫谈

    文/郭艳艳 赵炀 许文诚

    如果说对一个诗人最好的怀念就是读他的诗,那么了解一个人的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看他的书单。书单不仅呈现了这个人读过什么,准备读什么,它还体现了这个人思考或成长的历程。简言之,从一份书单中,我们总能看到属于这个人的印记。

    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书单

    正如人们有不同的读书习惯一样,喜爱阅读的人不一定都会自己设计一份书单。有的人觉得按照书单来读书,“丧失了读书的自由和乐趣”,喜欢“随心所欲”地读书,尤其是一些小说和散文。有的人则认为书单的作用不大,也很少有机会能够完成一份完整的书单。“我不太会去专门设计书单。因为书单对我来说比较无用。”2013级法学院的吴茜同学这样说道。但是她也有自己的寻找书籍的办法,“比如说喜欢一个作家,我会把他的书全部看完,然后再以一个作家为圆心,找和他相关的作者发散开。”

    其实,有了书单并不代表着阅读自由性的丧失,书单只是一种参考和指导,具体的选择权依旧在你的手中。“我从不因书单限制自己的读书,在图书馆看到想看的书就会去读。”2015级人文学院的田梦美同学说到。

    书单·千人千面

    持有一份书单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大部分同学都有书单,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大类。其中,课内书单,受采访的同学普遍反映“很多”。“看书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老师给书单的速度”,田梦美同学笑着说道。而课外书单则真是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内容很少一模一样。

    至于如何使书单变得更加充实,同学们有不同的方法。一方面,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于国民阅读现状的日益重视的现实,各式各样通过数据统计得来的书单开始出现。比如“大数据告诉你,高校学生爱读这些书”“人生不得不读的十本书”“XX销售排行榜”等等。这些书单都有一定的统计数据做依托,不失为一种好的参考。以2015年的数据统计为例,《三体》、《白夜行》、《解忧杂货店》、《人类简史》、《平凡的世界》、《追风筝的人》等都是高校借阅榜上有名的书籍,这些都是十分合适的可以加入书单的书。另一方面,老师推荐、同学推荐、图书馆偶然看到都是丰富书单的途径。

    书单,吾师亦吾友

    一份书单在同学们的阅读过程里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有的同学觉得书单的作用实在不大,更多的同学则如2016级航空航天学院的吴珊同学一样,觉得书单在自己的阅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觉得书单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吴珊说到,“书单可以引领我的思维,让自己能涉及各个方面的书籍,可以让我看书更高效,使我的思维变得清晰流畅,同时也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对此,人文学院的田梦美同学也表示同意,“书单会给我一个压力,让我提高阅读频率和效率。但她有时候也会因为书单太长,自己读书速度慢而着急。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同学们普遍表示很喜欢阅读,对老师布置的书单也“很重视”。如此,这就是书单存在的意义了: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养成与良书同行的习惯。

    小组合作在身边

    文/向品翰

    学习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大学里的学习更是如此。目标学习法、联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缩记学习法、归纳学习法、矛盾学习法等等,都是大学生们经常接触的学习方式。其中,同学们对合作学习的形式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因为几乎所有的课程都会有要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的任务,有些课程中的小组合作的任务甚至会占到期末分数的很大一部分。尽管小组合作过程仍然不够完善,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存在于课堂中。

    小组合作之缘起

    小组合作这种学习形式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它具有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的显著特征,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进入新世纪后,计算机加入到了合作学习中,但这种加入了计算机的合作学习模式要想取得成功,仅有网络上的合作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面对面的交流。这使得小组合作渐渐演化为现今线上线下结合的的形式。

    现今的小组合作有以下的特征:其一,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其二,它作为一种互动合作的教学活动,以教学中动态性的因素为特征,不囿于传统教学方式;其三,它是一种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其四,它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即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

    小组合作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与同伴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来完成整个任务。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他们需要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这样一来,同学之间、合作伙伴之间就会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小组合作之现实的问题

    尽管小组合作的方式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但是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不可避免地在实际的应用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学习小组是老师分配的。老师们希望小组间的成员分配是均衡的,就会尽量避免出现小组间差异过大的情况,以保证良好的效果。但因为老师并不了解每个同学的情况,这样的分配方式引起了一些同学的不满。“最讨厌的情况是小组中会出现搭便车的人。”某同学激动地说道,“老师会根据小组的整体的成绩给分,组员之间的分数都是相同的。这样的话,那些并没有在小组任务中做出什么贡献的人,就相当于用别人的劳动得到了分数。”

    对于搭便车的行为,大多数同学表示无可奈何:“都是同学,也没办法多说些什么,只能由着他们。”少数的同学会给予那些不那么积极的组员以提醒或催促,让他们完成分配的任务。

    在另一种情况下,小组是同学们自行组合的。于是,就会出现“熟人扎推”或“学霸扎堆”的情况。与熟悉的人一起进行小组合作的同学普遍感到满意。“和熟人一起进行的合作总是比较顺利,大家的问题也能得到及时沟通解决。”许多同学都这样说到。相对于“熟人扎推”而言,大家对于“学霸扎推”的好评率就没那么高了。“学霸都在一起,其他人更没有提升的空间,期末的时候两极分化就更严重了。”一位同学提到。渴望和班级里优秀的同学组队是普遍的想法,但是班级里优秀的同学总是有限的,这样的分组情况总会有人不满。这时有些同学就会产生“真希望老师给我们直接分组”的想法。

    小组合作之改良措施

    在近年的定量模型构建中,首都师范大学的学者王陆、杨卉得出的一个结论对于小组合作的问题有不少借鉴意义:“在合作学习中,合作学习的好处只有在积极参与且运作良好的小组内才能够发生。”也可以说如果小组合作运行不够良好,小组合作的好处可能是很微小的。这也总结了同学们普遍提到的问题,无论是老师分组或者自行组队,归结其原因是小组运行不够好、目标完成度不高等等。

    面对有效小组合作的落实,国内外学者们也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首先是合理划分小组,尽量避免划分随意性。学者们提出,划分小组时需要注意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以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适宜,且每人都应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都应当有明确的规定,即小组合作学习成员必须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

    教师在课堂中的合理引导和积极调控也十分重要。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恰恰证明了这一观点。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能够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据此他提出,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要处于最近发展区内,不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不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合作的潜力,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 

    最后,还要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评价机制。例如,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应当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相结合,并侧重于集体评价。这样就会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小组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这样可以避免个人英雄主义的出现,让同学认识到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对个人有一个合理的评价,如个人对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小组内的竞争,以此来调动其他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以免学生形成一种依赖小组的思想。

    小组合作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正如一位老师提到的:“良好的小组合作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给予了老师更好的参考评价标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我们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同时期待着得到改进后的更加合理的小组合作,期待着未来的更加人性化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夜跑:新的流行文化

    文/谢婷婷 陈佳慧 丁莉

    夜沉如水。城市灯火幢幢,光影流离,树影婆娑。初秋的上弦场夜风微凉,拂掠过树梢,簌簌声响与稳健有力的脚步声相和。那是夜跑者们在进行他们每晚的例行活动。近年来,随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白天被越来越多的事情占据,于是许多热衷锻炼但苦于没有时间的学生或上班族,选择在安宁静谧的夜晚,卸下白天的负担,迈着轻快的脚步,放松自由地慢跑着。夜跑一族悄然兴起。

    夜跑和晨跑的区别

    同样是慢跑这样的运动方式,夜跑和晨跑却有许多不同之处。从生理角度来说,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效果。晨跑过后,新陈代谢在有氧训练后的数小时内仍保持很高水平。因此,早上跑步的燃脂功效十分显著。同时,晨跑能使身体释放内啡肽,让人在新的一天开始就心情愉悦。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跑能够使人一整天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和工作的任务。而人在夜跑过后,晚上入睡时大脑会分泌更多的褪黑激素和生长荷尔蒙,因此夜跑有促进睡眠、帮助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同时,人在夜跑时段,体内激素的活性处于良好状态,能够更好地适应跑步的运动强度。

    除了生理效果不同之外,晨跑和夜跑还有其他方面的不同,而这些不同之处也是夜跑者选择在夜间跑步的原因。“我早上有早课,如果晨跑的话跑完步还要继续上课,跑完步后出了一身汗也得先洗澡。而晚上时间比较充足,(即使跑)到12点也可以。”管理学院2015级的牛舒南同学这样说道。同时,她认为晚上的空气相较于早晨的质量更好,更适合锻炼。有的同学则有着更为“现实”的原因,比如法学院2016级的吴思慧同学就笑称,(夜跑)是为了即将到来的体测做准备。“当然也希望达到减肥的效果。”吴思慧补充道。2015级经济学院的刘同学认为“不用早起”以及有的同学认为“夜跑不会晒黑”,同样是他们选择夜跑原因。

    夜跑的感受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踌躇满志斗志昂扬地开始自己的锻炼计划,但只坚持了一两次之后就偃旗息鼓,因为种种原因将原本拟定的锻炼计划抛在一边。当谈及如何坚持夜跑时,2014级化学化工学院的博士生蔡同学分享道:“我的习惯是隔一天跑一次,这样更容易坚持下去。同时,我对自己的要求会比较严格,每次我都默默地告诉自己要坚持,要达到目标,因为越到后面就会越艰难。”

    上弦场上良好的夜跑氛围也为前来锻炼的师生提供了不少动力。“(夜跑的)人挺多的,看别人在跑的话,感觉自己跑起来也会很有动力。”在校教师王老师表示。牛舒南同学也认为学校的夜跑氛围很好,“有时候下一点小雨,也依旧会有人在跑”,这也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坚持锻炼的决心。

    对于是否应当召集同伴一起夜跑,大家的看法不尽相同。王老师认为没有必要,因为“有些人喜欢跑步,但有些人就不一定喜欢”。说到这里,王老师谈起了她自己的经历:她以前不喜欢跑步,每当别人要拉她去跑步时,想拒绝却又觉得不好意思,因为都是比较熟悉的人,但当时自己也确实不想去。“所以我觉得召集别人一起跑步挺麻烦的,还是自己一个人跑会比较自在一点。”王老师总结道。刘同学则认为夜跑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应该召集大家一起夜跑。

    当你坚持跑下去,你不仅会收获更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状态,还会遇到许多有意思的事情。吴思慧同学就谈道:“上弦场上有很多小情侣,每次去跑步都能感觉到周围小情侣之间甜蜜温馨的氛围。”王老师说到她在上弦场看见有女生穿裙子跑步在风中凌乱的场景,忍不住笑了起来。

    坚持夜跑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但同时需要注意在跑步开始前应当做好必要的热身和准备活动,避免造成身体损伤。同时夜晚气温下降,夜风微凉,人体在运动时产生热量,毛孔张开,此时寒气入侵,容易感染风寒。因此,在运动结束后要做好必要的保暖准备。

    从夜跑中我们收获了什么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说道:“我所做的只是在自己炮制的惬意的空虚和怀旧的静默中不断奔跑,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不管别人怎么说。”也许夜跑不只是一种锻炼选择,更是一种让人们面向自我的方式。“我跑步,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书中写道。

    在奔跑之中,我们心如止水,仿若置身一片静寂空旷的幻境之中。我们于其中坦诚地面对自我,聆听内心深处的悠远回响。于是,从这样的空虚和静默中,我们便悄然收获了一种充实的力量。萨默赛特·毛姆写道:“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夜跑,也许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相信我们都能从中收获力量。